学大教育大额解禁首日机构浮亏2.7亿元 一年来股价累计下跌逾7成

大额解禁首日,学大教育盘中一度大跌近9%。

9月22日,学大教育开盘大跌近9%,此后股价震荡,最终收盘价21.30元/股,相较2020年的最高价已经跌去7成,自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后,学大教育的股价更是雪上加霜。

面临跌跌不休的股价,损失惨重的不仅有普通投资者,还有今年参与定增的机构股东。

股价持续承压 券商关注度骤降

9月22日是学大教育大额解禁的日期。

从公告内容来看,9月22日,学大教育将有1557.23万股限售股上市流通,占公司股本总额的比例达到13.22%。这一次解禁的限售股来自于学大教育2021年3月份执行的定增计划。

在定增计划中,学大教育的发行价格为38.53元/股,而截至9月22日收盘,学大教育的股价仅为21.30元/股,仅相当于定增价的55.28%,参与定增的机构账面浮亏约2.7亿元。

从解禁的机构来看,此次限售股解禁股的前10大持有者均为机构,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基金旗下包括南方利安灵活配置基金、 南方中小盘成长基金等12只基金参与了定增,持有股票最低2.60万股,最高70.08万股。

大额解禁对于企业的股价有着一定影响,如果拉长周期来看,定增计划对于学大教育股价的压制尤为明显。

2020年上半年在大股东增持,创始人回归的利好因素下,学大教育股价逆势大涨,最高价达到了89.42元;2020年7月份,学大教育透露定增计划,此后股价转头下跌在2021年5月份回到2020年1月份水平。

2021年7月份的双减政策出台后,由于核心业务与K12课外培训高度相关,学大教育的下跌趋势进一步加大。

从营收角度来看,学大教育的大部分收入均来自K12教育培训,学科类是主要项目,其中高中阶段营收占教培业务60%,义务教育阶段营收占比约40%。

在2020年年报中,学大教育披露其在全国30个省份、110个城市拥有532家个性化学习中心,在A股K12教育公司中覆盖城市数量位列第一。

为了应对“双减”政策的影响,学大教育表示将提高高中阶段培训业务的营收比重,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培训业务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双减”政策虽然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但在政策文件中指明“高中阶段参照执行”。

“双减政策”对于学大教育的影响,从券商研报的数量也有一定体现。

根据东方财富的研报数据显示,在2020年,一共有35份券商研报对学大教育进行覆盖,其中包括中泰证券、天风证券等知名券商的首次覆盖。

在2021年双减政策前,学大教育仍然收到了17份券商研报,中泰证券认为定增完成后,学大教育创始人金鑫成为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理顺,后续有望通过网点扩张、小班组模式深化及推进OMO模式,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然而在双减政策发布后,截至目前仅华西证券发表了一份研报,而华西证券的内容重点集中在对于中报业绩的点评。

券商研报前后的关注度反差极大,大有“冰火”之势。

“北京白名单”里迎利好 需加强价格管理与公示

双减政策的影响很大,好在近期学大教育也迎来了逆境中的一丝生机。

北京市教委在9月11日,公布了首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学大教育位列其中。

不过,白名单是有条件的,北京市教委对于课外培训的办学许可证获取、培训时间、任职教师要求、培训收费价格与方式等作出了限定,进而督促教育机构合法合规地开展课外培训。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收费价格是“白名单”的重点内容,而学大教育在这一点上存在瑕疵。

5月28日,学大教育因价格违法被北京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了123.5万元的行政处罚。

具体来看,学大教育在其APP中售卖的某课程,标示原价6000元,现价3600元,但标注的高价从未在促销活动前成交,这一行为很显然是在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诱骗消费者交易。

在未来,学大教育需要加强各分支机构的价格管理和公示,避免出现价格收费违规现象,进而导致无法进入“白名单”,影响业务开展。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566 字。

转载请注明: 学大教育大额解禁首日机构浮亏2.7亿元 一年来股价累计下跌逾7成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