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对深度老龄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5岁人口占比达到13.5%,在“十四五”期间这个数字将达到14%,中国将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研究显示,人口老龄化与人均GDP增长、卫生支出增长和国民平均预期寿命具有正相关性,中国应对深度老龄化,必须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供给侧改革。

按照65岁占总人口比例,人口老龄化分为进入、深度、超级三个阶段。据OECD经合组织相关数据: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人均GDP均值达到1万美元,卫生总支出均值达到GDP的6%,国民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5岁;在深度老龄化阶段人均GDP均值为2万美元,卫生总支出均值为GDP的8%,国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在超级老龄化阶段为4万美元、GDP的10%和超过80岁。

目前,中国应对深度老龄化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15~64岁的劳动人口与65岁以上退休人口的赡养比例为5:1,减去30%在校生和非就业人员后是3.5:1,代际赡养负担趋重;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为8.8亿人(16~59岁),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占17.2%,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奠定了基础。

未来,需要按照国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组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针对约束条件实施供给侧改革,并实现代际和谐。

中国从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深度老龄化阶段仅用了20多年,预计再用10年将进入超级老龄化阶段,未来10年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转变、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时期。为提高国民身心健康素质,需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深化教育、就业、社保和医疗体制的改革。

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劳动人口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第一人口红利,以科技推动经济。要坚持基础教育公平性,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小学中学主要任课老师在当地学校轮流任教,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防止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倾向。要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军能力的人才,不要虚设专业和搞帽子工程。

二是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国民财富积累,实现第二人口红利,以消费拉动经济。按照国民预期寿命与时俱进地提高劳动人口年龄,实行早减晚增的全额基本养老金领取机制,做好大龄人员就业服务,提高就业参与率;夯实一套住房的保障机制、大力发展个人养老金;维护老年工人福利房和老年农民宅基地的权益,改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和消费能力。

三是实现医保医药高质量协同发展,将社区卫生医护纳入城乡建设的基础设施,提高国民身心健康素质。普通专科进社区,支持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解决妇儿保健和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问题。公立三甲医院发挥龙头作用,解决疑难危症、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问题,通过专科医生联盟(可嵌入商业相互保险的利益相关机制)或者紧密型医疗集团(见深圳罗湖医院集团的家庭医生团队建设)赋能基层。财政预算和医保基金支付要引导社区和龙头医院合理转诊、资源共享,打造临床、机构和体系整合的、连续的医护服务体系,改变分级挂号、建病案、做检查的现象,提供可及、安全和可支付的基本医护服务。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12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如何应对深度老龄化?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