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有”“民营”来划分企业过时了吗?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改一改

要采访全国政协委员周桐宇并不容易,从春节至今,她一直忙着走访调研各类企业,面对面听取负责人反映的问题,为完善提案丰富素材。记者和她的采访只好在多次交流会议的间隙“见缝插针”地完成。

“前几天,有几家做绿色有机食品的浙商企业和建筑行业企业的负责人,特地赶来我办公室,他们都希望我能把企业的想法带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去。”周桐宇说。

身兼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和科技企业董事长等多重身份,长期深耕科技领域的周桐宇对科创企业的痛点问题十分了解,包括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遇到的不同问题,以及相关的政策需求。今年,她将履职的目光投向长三角,提交了一份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科创园经济发展的提案,这也源自她在调研中发现的现实问题。

在走访时,周桐宇发现,很多科创企业将研发和销售端落在上海,但生产端一般都落在成本较低的长三角周边城市,类似的情况很普遍,“上市主体总部不落在某地,当地政府会觉得企业不是自己的‘亲儿子’”。

一位进行类似布局的科创企业负责人曾向周桐宇坦言,地方政府都希望企业能把将来上市主体的总部落在自己这,但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是哪给的政策好就去哪,不能两头落地。“落在一地,另一地从政策支持的主动性上可能就没那么强,企业常常感到非常为难。”

“区域政府之间的利益藩篱要彻底打破,协同才能发挥真正的实效。”在周桐宇看来,这暴露出长三角协同尚存在问题,她建议,要充分利用上海在人才、科研、金融等方面的优势,以及长三角地区劳动力、生产能力、上下游配套等优势,各展其能,握指成拳。“科创园可以起到桥梁作用,以创业基金、科研基金等方式支持科研项目落地。”

她还建议,要建立长三角地区统一合理的科研人才资格互认、企业证照互认,许可证互认体系,形成统一的应用市场和互认平台,推动长三角地区区域内部人才和资源要素的充分流动。“科创园区内企业享受长三角一体化试点地区政策。”

多年来,周桐宇始终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去年全国两会,她提交了一份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建议迅速大幅降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民企的贷款利率,放开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和限制。

“一年来,政策落实真是挺不错的,我们看到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有了明显降低,企业和我说,他们的获得感都蛮强的。”周桐宇说,考虑到疫情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都有持续影响,希望今年能够加强政策的连续性,企业融资成本能够有持续性降低。“长期效应是企业健康成长的保证。”

如何更好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鼓与呼?今年全国两会上,周桐宇准备提交一份优化管理与协调机制以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的提案,其中,她特别提到,持续数十年的“国有”“民营”划分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形势,时至今日其必要性已不大。

在周桐宇看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均基本建成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制度,接受相同的经济法律法规管理,均已广泛参与了公共服务的提供,参与了国家战略的建设等。”这种划分不利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企业管理方面统一施策,在政商关系方面容易传递出远近、亲疏等误导信号。”

为此,她建议,淡化“国有”“民营”的企业划分方式,改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微企业等规模化划分方式。与此同时,要建立更紧密的对民营企业的协调机制,建议赋予各级工商联更大的政企协调职能,政府部门、工商联和各级商会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宣导。

除了民营企业发展,周桐宇也关注民生话题。疫情期间发生了多起老人因不会使用互联网工具而无法出示“健康码”的事件。“这件事对我来说感触非常深。”周桐宇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她将如何加快弥合“数字鸿沟”作为重点关注的议题,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她发现群体间、城乡间、企业间仍然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在今年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周桐宇建议,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为数字化“弱势群体”量身打造个性化、易使用的数字服务和产品,降低数字服务使用门槛,同时,畅通经验、人才、技术的城乡流动,将强化农村地区的数字服务应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降低数字服务门槛和成本,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顾杰

来源:作者:顾杰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56 字。

转载请注明: 用“国有”“民营”来划分企业过时了吗?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改一改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