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瑞声:二上科创板突击申请专利 核心技术先进性六轮问询仍存疑

招股书对AI及相关业务表述含混不清,对专利的评价前后不一,难言客观;二次IPO突击申请大量专利,明显与监管要求不符。在自身核心技术先进性屡遭上交所问询质疑的情况下,海天瑞声是否满足科创板“硬科技”属性仍存疑,并未随其IPO申请成功过会而消减。

本刊记者 吴加伦/文

2020年11月27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2020年第111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北京海天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天瑞声”)首发获通过。据上交所官网披露,海天瑞声科创板IPO申请于6月22日获得受理,7月17日获上交所问询。本次IPO拟募资7.66亿元,投向自主研发数据产品扩建项目、一体化数据处理技术支撑平台升级项目、研发中心升级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海天瑞声为二度冲刺科创板,其首次科创板IPO之旅始于2019年4月,终于2019年7月,终止原因是主动撤回申请材料。公司方面称,主要考虑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鉴于公司发行规模及科创板对战略配售规模的指导,公司或有提前引入优质机构投资者的考虑,股权结构恐发生变化,故主动终止科创板上市申请。

但有观点认为,海天瑞声撤回材料是由于受到了瑞华事件的影响,以及自身核心技术先进性不足所致。此前,公众号“天下公司”曾发表文章《科创板拒绝猫鼠游戏——海天瑞声想在核心技术上打擦边球行不通》,对海天瑞声招股书中存在的关于“人工智能(AI)”的误导性表述,核心技术不过硬等问题提出质疑。

文中表示,或许海天瑞声是想打科创板稀缺资源这张牌,借“人工智能”的名义迅速登陆科创板,但由于监管层对核心技术的坚持,对企业科创含量的坚守,海天瑞声未能如愿以偿,黯然离去的背后告诉后来者——在科创板,稀缺资源不等于核心技术,只有通过“科研投入+专利技术+技术人员”三位一体的投入和积累而产生的技术才是真正硬核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IPO过程中,海天瑞声存在的上述问题受到了上交所的重点关注。在几轮问询中,上交所多次对海天瑞声招股书中的AI相关表述以及核心技术先进性提出质疑。虽然目前海天瑞声已成功过会,但还需证监会同意注册才能够上市。上述问题将会是证监会注册审核的重要参考,也是决定公司IPO能否成功的关键。

AI表述始终含混不清

在招股书中,海天瑞声多次提及“人工智能(AI)”,且相关业务表述含混不清,有误导投资者之嫌。上交所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对海天瑞声招股书中存在的大量“人工智能(AI)”相关表述提出质疑,要求发行人准确披露主营业务所属行业及相关行业信息,用通俗、可理解的语言说明其产品服务内容、作业模式和业务实质。

随后,海天瑞声对全文涉及“人工智能(AI)”的相关表述进行自查复核,精简对于下游AI行业发展情况的介绍,除保留必要的产品服务应用领域、应用场景描述,发行人所属行业的细分领域介绍,产业政策及简要的下游行业情况介绍,发行人掌握的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获得的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奖项等描述外,全面精简、删除冗余的“人工智能(AI)”相关表述多达300余处。

同时,海天瑞声对此前的不当表述也进行了修改。发行人从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过设计数据集结构、组织数据采集、对取得的原料数据进行加工及质检,形成训练数据集。发行人的主要产品、服务均以训练数据集为核心。成品训练数据集主要由数据文档、说明文档、技术文档三部分构成,并以软件形式向客户交付。

为避免投资者受到此前表述误导,海天瑞声对业务定位进行了特别提示。发行人并非AI产业链上的算法模型研发商或提供商,提请广大投资者认真阅读本招股说明书关于发行人主营业务的具体说明。

核心技术先进性屡遭质疑

在本次IPO问询过程中,海天瑞声的核心技术先进性问题多次遭到上交所问询。特别是在上市委审议会议中,依旧要求海天瑞声代表结合核心技术的研发过程、应用场景、业务模式和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情况,进一步说明公司技术先进性。

事实上,在前一次IPO过程中,上交所对海天瑞声核心技术的先进性便进行了反复问询,尤其对于核心技术是否具备较高技术壁垒、较难为同行业或上下游行业突破的问题,上交所多次要求海天瑞声说明判断依据。尽管海天瑞声不断列举其技术与业务详情,并称相应核心技术的积累需要大量时间、资源,公司在国内起步较早,具备先发优势、经验优势;上下游企业在产业链专业分工侧重性不同、主要参加非核心关节,难以突破核心技术壁垒。但其对于技术壁垒和核心技术先进性的回复显然未能充分说服问询者。

前次IPO海天瑞声主动撤回申请材料,“瑞华事件”或许只是一个最好的遮羞布,真实原因还在于在上交所不断紧逼始终追问如何体现核心技术优势之时,仍以“先发优势”作为挡箭牌的海天瑞声恐怕此时对自己所谓的核心技术先进性与竞争力究竟体现在何处心里也没了底气。

前后两次IPO审核,共计六轮问询,上交所对海天瑞声核心技术先进性的质疑从未停止,这种情景十分罕见。无风不起浪,若公司核心技术真的过硬,上交所又怎会如此穷追不舍。由此可见,海天瑞声核心技术先进性可能确实存在不实描述,公司“硬科技”属性存疑。

为上科创板突击申请专利

前次IPO即2019版招股书显示,海天瑞声未取得任何专利,即公司拥有专利数为0项。然而,这一数字在2020版招股书中变为24项。在短短的一年之内,海天瑞声专利数突增24项。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海天瑞声:二上科创板突击申请专利 核心技术先进性六轮问询仍存疑
可以看到,除子公司拥有的2项专利外,其余22项专利最早申请日期为2018年5月,在IPO受理后申请的专利共15项,全部专利均为申报IPO后取得。这不不禁令人怀疑,为在科创板上市,海天瑞声存在突击申请专利的行为。

招股书显示,海天瑞声2005年5月设立于北京市海淀区。也就是说,从2005年5月到2018年5月,长达13年时间内,海天瑞声从未申请专利。对于一家自称在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高科技”企业而言,专利申请数长期为零,实属稀奇。随后,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获得24项专利授权,这些专利的质量和技术含量如何保障?15年无需任何专利保护的核心技术,又是否真的需要这些突击申请的专利来支撑呢?

事实上,海天瑞声这些突增的专利,刚刚获取1年多便已经出现问题。招股书显示,根据公司收到的由专利代理机构转送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出具的《无效宣告请求受理通知书》,海天瑞声及其子公司已取得授权的9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被提出无效宣告请求。截至目前,无效宣告请求审查事项尚处于正常审理阶段,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尚未作出裁定。

不仅如此,随着公司专利权的从无到有,海天瑞声对专利技术的描述和态度也出现了反转。在拥有专利数量为0项的情形下,面对上交所对专利数量的质疑,海天瑞声表示,,发行人综合采取技术保密措施及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而不单纯依赖以申请专利的形式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

专利保护无法覆盖公司所有的核心技术形式,公司的核心技术主要为内部应用而非在产品和服务中直接展现,因此,出于保护内部过程的核心技术、减少公开范围的考虑,公司不会对所有核心技术均申请专利保护。

然而,当公司拥有24项专利后,海天瑞声则表示,相比主要竞争对手,发行人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在专利储备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截至目前,发行人已取得22项专利授权,显著优于同行业竞争对手,充分反映了发行人的技术竞争优势。

在没有专利的时候,公司核心技术不依赖专利来保护;突击获取专利后,专利又成了重要的技术储备,是自身技术竞争优势的体现。不管专利对公司核心技术究竟意味着什么,至少在两份信披文件的表述中,海天瑞声没有做到客观评价。

若真的如其所说,公司是出于保护内部过程的核心技术、减少公开范围的考虑,才不单纯依赖以申请专利的形式对核心技术进行保护。那么,此次为了冲击科创板,突击申请大量专利又是否在损害公司利益。难道与公司未来发展相比,获得科创板的高估值更加重要?

要有“硬科技”才能上科创板

4月16日,证监会就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下称“《指引》”)作出修订,将科创属性评价指标由原来的“3+5”变为“4+5”,旨在“培育出更多具有硬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企业”,这是检验科创板是否成功的一个首要标准。相应的,上交所也出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

此次修订再一次强化了科创板“硬科技”属性。从具体内容来看,交易所在发行上市审核中,将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重点关注发行人的自我评估是否客观,保荐机构对科创属性的核查把关是否充分,并作出综合判断。科创板“硬科技”评价将将突出定性和定量综合研判,严防研发投入注水、突击购买专利、夸大科技技术标准和科创技术水准、行业分类不准确等情形,压实保荐机构责任,证监会也将强化对科创评价标准相关规则执行的监督检查。

由此可见,监管层强调了重点关注发行人的自我评估是否客观,严防研发投入注水、突击购买专利、夸大科技技术标准和科创技术水准、行业分类不准确等情形。而海天瑞声在招股书中对“人工智能(AI)”及相关业务表述含混不清,对专利的评价前后不一致,难言客观;同时,为在科创板上市,在可能损害公司未来发展的情况下,突击申请大量专利。在自身核心技术先进性屡被上交所问询质疑的情况下,海天瑞声是否满足科创板“硬科技”属性仍令人怀疑,并未随其IPO申请成功过会而有所消减。

海天瑞声:二上科创板突击申请专利 核心技术先进性六轮问询仍存疑
海天瑞声:二上科创板突击申请专利 核心技术先进性六轮问询仍存疑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786 字。

转载请注明: 海天瑞声:二上科创板突击申请专利 核心技术先进性六轮问询仍存疑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