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不减却长路漫漫的“医养结合”,该怎么走?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口数量的剧增给社会养老带来压力,如何养老已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社会逐步开始提倡“持续照顾”的服务思想,力求解决各国养老的问题。到了2013年之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这一时期及之后,我国关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逐渐也被更多人提及。

医养结合的模式就是在养老服务中心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务支撑,是一种集医疗、护理、康复、保健、临终关怀和养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护理模式。发展医养结合,能够进一步发展关于老年人医疗健康与养老方面的投入,从而形成一种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总体而言,我国的医养结合模式虽然提出较早,医养结合的产业市场也是相当广阔,但确实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截止目前,多数地区还处于探索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模式供参考和统一实施。

具体表现在,我国现阶段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还缺乏配套的法律及规章制度的支持,大部分都是各地经过实践探索后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以及部门文件和规章,存在一些短板。

一方面,根据目前的相关政策,医院无法设置配套的养老床位,同时养老机构也没有资格开设医疗服务,给医养结合的发展带来阻碍。另一方面,国家对医养结合的支持力度较小,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没有统一的规定,部分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收费标准较高致使大多数老年人无力负担。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推行的初衷是形成“医养护三者紧密融合”的一种全方位的养老模式,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医疗与养老体系割裂,医养结合并未发挥联动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是由各级民政部门和卫生健康委分别监管,各司其职,造成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呈现出行政制度的分割化管理格局,导致医疗与养老资源实现有效整合的体制性障碍。

在多部门分割化管理的背景下,部门之间职责定位模糊,就更容易造成多个部门对同一事务进行管理或意见不合出现“三不管”现象,不利于医养结合的顺利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资金链的持续投入。在我国,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其资金来源不外乎是老人自身所缴纳的养老费用、医保基金和国家财政的补贴三部分。

面对庞大的养老需求群体,由于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投入能力相对有限,除少部分试行长期护理险制度的地区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医养服务并未被纳入到医保基金范围内。因此在政府投入相对有限、社会力量投入相对乏力、仅靠家庭或个人承担养老费用的情形下,容易导致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缺乏持续性的资金来源而陷入发展困境。

另一方面,由于“医养结合”的模式并未统一实施,所以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从而导致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这一专业,致使人才队伍稀缺。

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人员结构呈现出两个特点就是数量较少和专业素质不高。从人才队伍的数量上看,我国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内的从业人员大约有100万人左右,而需要特别照护的老年人数量已超过4000万人。

正常情况下,一名护理人员可同时护理4名老年人,但医养人员的数量完全无法满足需求,甚至有的养老机构仅只有几名护理人员,与老年人的需求配给完全不成比例。另外还有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由于社会上对从事养老行业的认可度较低,其工资水平较低,薪酬待遇明显使得该职业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30 字。

转载请注明: 热度不减却长路漫漫的“医养结合”,该怎么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