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MCU芯片板块中报业绩亮眼 缺货潮催化国产厂商抢抓市场机遇

财联社(北京,记者 李佳佳)讯,8月17日,圆晶供应链再传涨价消息。台企联电再次向客户发出调升晶圆代工价格通知,11月平均涨价10%,部分制程涨幅上看15%。2021年,公司继年初、4月、7月调升报价后,第四度调涨。据财联社记者估算,联电此次涨价后,累计涨幅将逾五成。另据消息人士透露,台湾多家晶圆代工厂准备在2022年一季度之前提高成熟制程的8英寸和12英寸晶圆报价,提价幅度至少为5-10%。

MCU芯片(微控制器)概念股中,截至8月17日,15股已发布/预告中报业绩,且均实现同比50%以上增长。北京君正(300223.SZ)增幅最高,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盈利3.13-4.03亿元,同比增长2631.64%-3412.62%;其后是晶晨股份(688099.SH),业绩同比增幅在5倍上下;上海贝岭(600171.SH)、恒玄科技(688608.SZ)和复旦微电(688385.SH)也均在2倍以上。

MCU芯片紧缺,年初至今价格累计上涨5-20倍

行业人士透露,全球晶圆代工成熟制程产能短缺,报价接连上涨。主要使用成熟制程生产的触控IC、触控与驱动整合IC(TDDI)、微控制器(MCU)等三大类芯片受供应影响,价格同步跟涨。其中,又以主要用于车身控制的MCU芯片最为紧缺,年初至今价格累计上涨5-20倍左右。

IC Insights预计,2021年全球MCU市场160亿美元,年复合增速6.7%;汽车和工业是MCU市场的重要驱动力,根据全球电子产业媒体集团ASPENCORE数据显示,MCU在汽车电子、工业/医疗、计算机网络、消费电子各领域销售额占比分别为33%、25%、23%、11%,下游领域广阔。汽车和物联网是MCU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传统汽车单车用量在70颗以上,智能汽车单车用量有望超过300颗,将显著拉动MCU需求。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由于需求量大、车企库存消耗过快,晶圆厂产能调配及扩产所需时间长;目前,MCU六个月以上的交期已属常态。

中信证券行业分析师表示,MCU是在单芯片上实现基础的计算机系统,汽车、物联网强劲驱动。缺货潮催化国产MCU(微控制器)替代,国产厂商迎历史机遇。2021年以来半导体芯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涨价缺货,而MCU是本轮芯片缺货中最严重的品类之一。MCU产品的正常交货期在8-10周左右,而目前包括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在内的国际大厂均出现交期延长的情况,交期最多延长4倍。缺货状况下MCU渠道市场价格飞涨,以意法半导体为例,爆款型号的渠道价格较2019年涨幅近12倍。

国产替代为企业带来市场良机

北京某知名私募基金投资人士表示,国内半导体行业的景气度仍在不断提升,对半导体板块后市仍持续看好。从行业情况看,首先,国内缺芯现象仍严重。由于汽车需求爆发,供需不平衡造成汽车缺芯严重,目前缺芯现象仍在持续,部分类型芯片还有加剧趋势。最新消息显示,台湾MCU大厂新唐科技宣布从9月1号开始再次涨价15%,可见行业景气度仍在不断提升;其次,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国内半导体行业炒作逻辑一方面是缺芯,另一方面是随着国内企业不断加大研发,部分技术领域突破,在功率半导体、MCU等成熟制程芯片方面,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光刻胶领域也迎来突破;最后,政策意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近期管理层调查炒芯现象,并不是要扼杀半导体行业,只是为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行业长期向好格局不变。

在这一背景下,部分MCU龙头企业正抢抓市场机遇。据了解,2021年上半年北京君正(300223.SZ)智能视频芯片及车载存储芯片下游景气度高企,公司一季度末开始全面提价,从而驱动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公司本部AIOT和智能视频芯片均保持了量价齐升的良好态势。

此外,行业人士指出,上海贝岭(600171.SH)的16bit、125MSPS、4通道的高性能ADC是国内量产的最高水平,国产替代势在必行;其一方面收购南京微盟完善电源管理芯片布局;另一方面,在成熟晶圆代工产能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控股股东子公司积塔半导体扩产项目于2020年投产,预计产能增幅超过100%,为保障公司产能需求、营收增长提供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10 字。

转载请注明: 行业观察|MCU芯片板块中报业绩亮眼 缺货潮催化国产厂商抢抓市场机遇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