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0年,感慨万千。
在几乎损失一季度的情况下,电动车行业不仅没有下滑,反而实现了近十年最大的增幅。
在关注数据大幅增长之外,我们更应该挖掘推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
01
大品牌的关注点,从“商家端”转向“用户端”。
经过十余年的优胜劣汰,电动车品牌从2000多家,到如今的700多家,未来能留下来的也就区区几十家。正如我们熟知的家电、空调行业一样。
对比大品牌和杂牌,不难发现,大品牌重视的是自身与用户的关系,而小品牌和杂牌只顾经营与代理商、经销商的关系,因为他们只管把车子卖给代理商和经销商。
相比之下,大品牌一直在寻找与用户沟通的最短途径,这也是渠道下沉、工厂直供门店的底层逻辑。
02
门店的价值越来越大。
毫无疑问,优质门店已经成为大品牌的核心资产。尤其在经历了互联网电商的冲击后,实体门店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看到大品牌不惜重金直接购买优质门店资源,我们也看到了大品牌通过“一街多店”,来抢占更多的市场。
再进一步,新国标带来的换购潮来袭,需要实体门店来承接旧车的折价回收和换购,因此,优质门店不仅仅是当前市场的卡位的基础,更是企业抢占市场、完成战略目标的战略高地。
03
国标车赢在当下,电摩/电轻摩赢在未来。
过去的2020年,我们一边感慨新旧交替带来的市场红利,为一触即发的换购潮兴奋不已。
另一边,我们又为电摩何时解禁而忧心忡忡。过去的一年,我们不止一次,为电摩和电轻摩的路权和生存权呐喊、抗争。
值得庆幸的是,在全球新能源崛起的大潮下,摩企也在摩拳擦掌,本田摩托、春风动力、金城摩托在过去的一年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电摩产品,甚至,特斯拉都在蠢蠢欲动。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电摩市场,一定会赢得更多用户的选择和信赖,同时也会拥有更开放的政策环境。
总结:
在增长的背后,既有新旧交替带来的“换购潮”,也有产品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新的增长点。要看到用户需求升级潜藏的商机,要理解品牌成长为超级巨头的底层逻辑,要不断思考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
2021年,拥抱新的变化,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