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巨轮,不畏一时的风浪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袁野 王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对外贸易和经济关系部长斯塔沙·科沙拉茨很期待向中国出口该国的乳制品,比如品质优异的奶酪。他说,进入中国市场将为波黑乳制品行业带来外国投资,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并提高收入,也有助于减少波黑的贸易赤字。

      部长的乐观是有理由的。今年2月,中国表示,未来5年将从中东欧国家进口价值超过1700亿美元的商品,努力使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增加一倍,双边农产品贸易额增长50%。

      “这将是一笔双赢的交易。”波黑一家知名奶酪企业的经理乔巴诺夫说。

      农业部门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合作有望取得突破的领域之一,因为中东欧国家出口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6月8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将在浙江宁波举行,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在这一传统领域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中国同16个中东欧国家共同启动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以来,双方的贸易额增长了近85%,年均增长8%,是中国对欧盟贸易增速的2倍多,中国整体贸易增速的3倍多。2020年,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双方不仅开展了抗疫合作,贸易额也实现了8.4%的增长,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双方在投资、旅游、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到2020年底,中国对中东欧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和物流等领域的累计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1.4亿美元,而这些国家对中国的累计投资达到17.2亿美元。双边旅游业收入激增了4倍,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一些旗舰项目也在顺利推进。

      “中国-中东欧合作自2012年华沙峰会以来,在经贸、基础设施、人文交流、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成果,比如匈塞铁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铁厂等标志性项目。同时,中欧班列途径波兰等多个中东欧国家,使中东欧成为中欧路上丝路的桥梁与纽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董一凡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守望相助、相互支持,在医疗物资、抗疫技术等方面广泛合作,将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内涵拓展到了卫生领域。”董一凡说。

      双方的经济合作展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和强大的复原力。与欧洲其他地区相比,中东欧国家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在互联互通、能源投资等领域拥有更大的潜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可以取长补短,为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吸引了2000多名参展商和6000多名采购商与会,显示了在许多国家仍在经历经济衰退之际,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企业对博览会成果的高度期待。

      这些都表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正在为当地社会和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中东欧合作是经贸和投资上互利共赢的机制和框架,对中东欧国家而言,主要意义在于使其拥有了除美国、欧盟等以外的另一种发展动力来源,并且收获了中国发展和复兴给世界带来的红利。”董一凡说。

      5月底,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贵阳与几位欧洲国家外长举行会晤时表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聚焦经贸务实合作,不涉及防务安全领域,从来没有地缘战略意图,更无意搞什么势力范围。

      对于近期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声音,中国外交部欧洲司参赞崔志民表示,欧洲其他成员不会跟风,因为它们与中国的合作是建立在双方意愿和务实需求的基础之上,双方关系的深化将是大势所趋,不会受到近期摩擦的影响。“个别国家有一些不同的想法,这很正常。”崔志民说。

      “少部分国家现在陷于政治操弄和地缘竞争的迷思中不可自拔,这并非中国-中东欧合作的主流,真正将本国利益与互利合作相结合的国家才是大多数。”董一凡说,“只要中国-中东欧合作能够给参与各方带来实惠,多数国家将做出正确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31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巨轮,不畏一时的风浪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