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对人物角色深刻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现实主义题材当代大剧《人世间》正在江苏卫视热播,周家三兄妹的命运起伏牵动着所有观众的心。该剧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原著分上中下三卷,总字数达115万字。要将体量如此之大的作品影视化,对任何编剧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剧集筹拍之初,导演李路就有意邀请王海鸰老师,之后还向陈道明和周梅森征求了意见,两人都不约而同提到的人也是王海鸰。

独家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对人物角色深刻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王海鸰有着近三十年的剧本创作经验,曾操刀过《牵手》《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等热播剧,尤其擅长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拿捏。这一次面对《人世间》剧本创作,王海鸰坦言道:“这是我从业以来,最艰难的创作”。《人世间》剧本创作前后历经近三年时间,在这期间,王海鸰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在个人微博上,她曾透露,剧本完成之后曾去看中医,最后被告知“肝血不足”。这当然是一句略带开玩笑意味的调侃,但足以见得《人世间》此次剧本创作量之大,任务之艰巨。

近日,王海鸰接受了江苏卫视的专访,并以剧本创作为线索,娓娓道来这部史诗作品的诞生过程。从文字小说,到影视剧本,这其中不仅仅需要有转换视听表达的技巧,更需要有对情感的梳理和对背景、生活的调研。按照她的说法,就是“要对人物往深刻里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令人意外的是,这部剧的创作王海鸰一干就是三年,剧本在开机之前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待到正式开拍了,导演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她则进入了“边写边改”的状态,“上午先按照剧组对中间剧集的修改意见往下写剧本,下午就改中间的部分,晚上再和演员沟通。”也正是因为这种“进组”的状态,让王海鸰在创作中有了更多的与演员交流机会。采访中,她用“叹为观止”“较劲”“都不用演”等褒奖之词形容了其中几位主演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对雷佳音这名演员,王海鸰表示“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叹为观止”。她特别举例说:“有一场父子的戏,雷佳音和丁勇岱吵架,我边看就边在想,本来我不过是按人物关系人物逻辑写的一段文字,写时挺平静的,看时哭了,看一遍哭一遍,看好多遍。”提到殷桃,王海鸰形容她是“较劲”,“她是跟我较劲最多的演员,说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演员全身心投入其中,肯定跟我会有不一样的思考。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我和殷桃共同创作的。”谈到宋佳,王海鸰赞赏有加,并借用制片人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放那就是,都不用演”。前半部分观众对周蓉不满,后头可看到周蓉的成长,周蓉这种女性只要遇到了对的人,就可以绽放出光彩。

作为编剧的王海鸰与导演李路为何要“针锋相对”?她与原著作者梁晓声是怎么样的合作模式?而从小说到剧本,哪些桥段要修改,怎么修改?以下为对话实录——

Q:作为这部剧的编剧,请给大家介绍一下《人世间》有哪些看点?

王海鸰:我觉得是宏观和微观结合得比较好,在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也结合得比较好。这部剧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关系写得比较深,比较透,再就是,看弹幕上说,台词写得好。观众不用仰望谁,也不必羡慕谁,可以各取所需,得到抚慰。生活中,无论你的职业和身份,各有各的难处。我本身是写小说的,我觉得剧本要按照逻辑写,但又不能按照普通观众能猜到的逻辑去写。这其中当然会有技巧的成分,但还是要对人物角色深刻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独家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对人物角色深刻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Q: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接手这部剧的创作的?

王海鸰:我从来没有改编过别人的作品,因为我自己最开始就是写小说的。改编有风险,改好了,原著的基础好;改不好,编剧能力不够。所以一开始给我寄书的时候,我说还是我自己买了看吧,委婉谢绝。但看了书后,被书中描写的东北底层工人的生活所吸引,我经历了这个年代,没接触过这部分人,这是我生活的盲点。人上了点年纪,就会对历史感兴趣,从前的历史只能看到帝王将相,很难(书写方式难)涉及最普通的群体,我看历史书时常想,那么难、那么苦,那些人是怎么过来的?这等于是一段比较珍贵的史料。站在更高的眼光去看,放在历史长河里看,你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里,如何在探寻摸索试错纠错走过来,走向改革,走向今天。

Q:《人世间》主要描写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家人的生活,您此前对这个群体的生活有了解吗?为此做过哪些准备工作?

王海鸰:对东北不是很了解,虽然感官的认知有。这部剧写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变迁时刻的转变,东北人民的感受应该是最明显的。小说为这部分内容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基础,而我自己也查了很多资料,去了解东北的过去和现在,东北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Q:您在微博中提到《人世间》是您从业以来最艰难的创作,为什么会这么说?主要的难点和挑战在哪里?

王海鸰:因为有野心在,想写好,所以才会很艰难。以前我的创作都是横截面的,写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命运,极少触及到这样长度和宽度的题材。如果我想填补我的知识盲点,就必定要下最大的功夫。

独家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对人物角色深刻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Q:与原著小说相比,剧版《人世间》哪些情节和人物的调整是最大的?

王海鸰:最开始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基调一定要调亮,一定要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在这个基础上调整的话,剧情会有抱怨、有艰苦,但更有温馨、有相互扶持。同样一件事,有人看到灰色,有人看到暖色。我希望大部分看到暖色的话,就需要找到相应的细节去填充。接力棒从梁晓声交到我手里,再从我传到导演手里,最后码齐了演员,是一次目标一致、方式科学的合作。

Q:对于剧本改编,原著作者梁晓声老师会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吗?在创作过程中,你们会沟通和交流吗?

王海鸰:我和晓声以前就认识,他是个睿智的人,看我不主动问,也绝不主动说什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我的设想、冲动和热情。如果作者受干扰多的话,最终会迷失自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保护自己的创作不受干扰,这其实挺难的,有点像保护天真。

独家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对人物角色深刻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Q:您和李路老师这次合作,感受如何?

王海鸰:艺术感觉好,还会用人,是个复合型人才。没签合同之前,我特意找了他之前的剧来看。这次合作,说实话我俩都属于急脾气,特别容易上头。刚开始我写了个5集,他们不认可,当时我想走双线,李路希望平推,最后反复沟通交流,接受了他的意见,最终呈现的效果不错。剧组开机的时候,剧本收尾还没有完成,在加上导演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后来只能边写边改。上午先按照他们对中间剧集的修改意见往下写剧本,下午就改中间15集,晚上再和演员沟通。那是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工作,但精神状态却十分饱满。这个状态持续了七八个月,确实压力非常大。李路团队对剧本要求近乎苛刻,而我就喜欢对剧本要求高的导演,说明他懂得剧本有多关键,我喜欢跟“懂”的人合作,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我和导演团队的关系四个字概括:相爱相杀。

独家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对人物角色深刻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Q:这部剧对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尤其是性格各异的女性角色,独立自主的周蓉、贤妻良母的郑娟、敢于冲破世俗的郝冬梅……个人而言,你最偏爱哪个角色?评价一下三位演员的表现吧?

王海鸰:三个角色只有不同,没有高下。宋佳是极好的演员,用制片人的话说,“放那就是,都不用演”。殷桃这次真的出大力了。其实,我对郑娟这类人接触得很少,剧本写完之后,这个人其实还有点模糊。殷桃当时就跟我“较劲”,她是跟我较劲最多的演员,说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演员全身心投入其中,肯定跟我会有不一样的思考。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我和殷桃共同创作的。隋俊波的话,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说实话,刚开始看剧照的时候心里稍微有点忐忑,但后来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跟她妈妈吵架那一段,左右为难表现得极好。

独家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对人物角色深刻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Q:您和周秉昆其实是同龄人,对他的塑造会不会更有代入感一些?对雷佳音的表现满意吗?

王海鸰:肯定会更有代入感,我真的太爱周秉昆了!实际上我没有给他高光和外挂,这样观众才会觉得感同身受。编剧的权力不能无限大,不能你想让人物怎么样就怎么样,必须要走生活走逻辑走人物关系。对雷佳音的表现前面说过了。

Q:《人世间》正在江苏卫视播出,你会和观众一样来追剧么?播出之后,最希望听到怎样的评价?

王海鸰:会,我还会去看留言和弹幕。我觉得观众目前评价还不错,有一条留言我印象很深,戏中是秉昆一家从大屋搬回老屋那段,那人说“我要以周秉昆的态度来度过我眼下的难关。”所以我说,好的作品是可以有社会效果的,是可以温暖大众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62 字。

转载请注明: 独家对话《人世间》编剧王海鸰:“对人物角色深刻挖掘,让人人都能读到自己”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