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剑 金庸与古龙的同与不同!

如果将武侠文学界也比作一个江湖,那么金庸与古龙则是齐名天下的“北乔峰,南慕容”。毋庸置疑,金庸与古龙则是其中最顶尖的绝世高手,站在华山之峰,决战紫禁之巅,进行着那一场属于高手之间的对决。

华山论剑 金庸与古龙的同与不同!
一、 武功
金庸笔下的主人公们总是身怀盖世武功,往往只是略使出一招半式,便足以排山倒海,惊天动地,令敌人闻风丧胆,落荒而逃。主角们的武功通常体现在招式的使用上,从外在拳脚到内功心法,一应俱全。
这些武功招式往往师承名门,或各有出处,例如郭靖最擅长的“降龙十八掌”,分别是1突如其来,2见龙在田,3鸿渐于陆,4双龙取水,5飞龙在天,6潜龙勿用,7羝羊触藩,8密云不雨,9神龙摆尾,10或跃在渊,11利涉大川,12鱼跃于渊,13时乘六龙,14震惊百里,15履霜冰至,16龙战于野,17损则有孚,18亢龙有悔,皆出自于《易经》。
而像段誉的六脉神剑,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张无忌的乾坤大挪移……都是有着招式的名称和来历,而且是一种在完全意义上依靠自身力量与外界对抗,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与主人公的性格相契合,并十分谨慎选择传人的独门绝技。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金庸对人的自身力量的探索与追求,更表达了一种他所追求的独立精神,即不依赖外物,完全由自身的招式去对抗,敢于担当的一种男子汉的责任感。
而相对金庸,古龙则尤其偏重于武器方面的追求。古龙笔下的主人公几乎从来不会使出什么招式或者修炼什么心法,陪伴他们行走江湖的则往往是从不离身的武器。在古龙的小说里,冷寂清俊的剑客白衣胜雪,月下抱剑傲立;威猛豪气的刀客大漠逐鹰,酒家抚刀独饮。
相对金庸笔下更加注意武器本身含义的倚天剑、屠龙刀、鸳鸯刀、碧血剑等,古龙则十分注重人器合一的境界。譬如小李飞刀,飞刀这个武器就成为了李寻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融入了他的江湖名号中,以至于在许多人的脑海中,而这已经可以等同起来。也就是说,没有李寻欢的飞刀不具有任何意义,而没有飞刀的李寻欢也就是不再是李寻欢了。
飞刀和李寻欢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我们都知道李寻欢的飞刀从不随便乱发,小李飞刀招无虚发,而是通常要到了终极boss出来的时候才拿出来亮相,然后一招毙命。这就反映了李寻欢性格中很重要的一点,“忍”。因为忍让,他可以把青梅竹马的爱人林诗音拱手相让于救命恩人龙啸云;因为忍让,他可以在被一干所谓的名门正派诬陷后不做辩解,坦然面对。
也许要成为一个大侠,“忍”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作为一个男人,总是仍然会让人觉得缺乏血性。失去了血性的男人还算是真正的男人么?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不喜欢李寻欢,更欣赏年轻冲动,血气方刚的阿飞。阿飞的剑很特别,是隐藏在一根竹子中的,平时拿在手里看不出来,却可以在关键时刻锋芒毕露,潇洒出鞘。
再例如古龙专门写过的一个“七种武器”的系列,分别是《霸王枪》,《离别钩》,《长生剑》,《碧玉刀》,《孔雀翎》,《多情环》,最后一种很特别,其实人人都有,就是《拳头》。这就体现了古龙其实很注重器物的方面。他笔下的人物,凡是有自己武器的主人公,则必定是刀(剑)不离身,人在是刀(剑)在。
但也不能因此就说古龙笔下的主人公就不独立,不自信,武功差,必须依靠武器帮忙才能打得赢。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人物对武器的器重,爱惜甚至以命相护,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对武器的深沉爱恋以及无条件的信任。这些主角大多独来独往,罕有真心相交的朋友,看透人情冷暖,所以心变冷了,用刀(剑)却更加狠了。
现实教会他们,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依靠任何人,他们唯一可以相信和依赖的,只有手中的是刀(剑)。是刀(剑)是陪伴他们浪迹天涯的生死之交,是夜晚孤寂时可以相拥入眠的知心爱人,更是在战斗中一次次支撑着他们不倒下的信念和勇气。只要握紧了手中的是刀(剑),他们便充满力量,无坚不摧,不可战胜。

华山论剑 金庸与古龙的同与不同!
二、 门派
金庸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有着显赫的身世或者强大的门牌作为后盾。令狐冲出身华山派,乔峰来自丐帮,黄蓉出自桃花岛,杨过从全真教跳槽到了古墓派,而张无忌则由于父母双方的身份则得以黑白通吃,最后成为了明教教主,就连古惑仔韦小宝也是大名鼎鼎的红花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徒弟。
所以说,这都是一群有背景的小孩,放到现在来说,都是高干子弟啊!通常按照剧情的发展,他们会掉下悬崖,背叛师门,身中奇毒,九死一生,然后捡到一本秘籍苦心修炼终成正果,或者干脆偷懒像虚竹同学那样遇到快死而又不甘心死,一心想找个事业继承人的无崖子老前辈,然后迷迷糊糊就把人家一身六十年的功力都纳为己有了。
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所以纵观《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侠客行》,《笑傲江湖》,《碧血剑》,《神雕侠侣》,讲述的故事剥离了其他因素,其实内容很简单,就是一个少年的成长史,或者说,大侠是怎样炼成的。而这些主角由于出身名门,门派在江湖上名气很大,加上自己又的确做了许多值得称赞的事,所以成为人人敬仰的大侠便是顺其自然的事。
就像现在说的出身好,根正苗红,再加上自己很努力,做了很多实事,受提拔和重用是必然的。所以说在很多时候,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大侠,但是他不知不觉的在一个追求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就逐渐成长成为了一个大侠。
在古龙笔下,由于不像金庸那样十分清晰的划分出五岳剑派或者什么具体的门派,古龙笔下的世界就更接近于江湖,而不是武林。那江湖和武林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江湖是比较混乱的,没有哪个门派最厉害,谁的名望最高,大家都服他这样的规则,而更多的是快意恩仇,宝马美酒,侠胆柔情,仗剑天涯。
而武林则是一个相对有比较稳定的秩序的一个世界体系的概念,有点类似于被招安的味道,大家自立门派,友好相处,互不相犯,各自修行。推选一个德高望重的武功盖世的人出来做老大,就是武林盟主,让那些服他德的人服他的德,不服他德的人只好服他的拳头。
然后就是定期召开武林大会,讨论各个门派换届选举和武林大事,由比较权威的各派掌门人组成的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如果谈不拢就打,所以武林大会往往在最后都会发展为令人叹为观止的群殴大会,尤其一个典型代表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一役。
真是打得天昏地暗,N败俱伤。咱继续回头说古龙笔下的人物,主角大多没有什么可以作为靠山拿出来吓唬人的门派背景,古龙似乎也没有提及他们是如何拜师学艺,又遇到了什么传奇遭遇,最后变成一个大侠的。这些都没有,往往这个人物一出场我们就惊奇的发现,他已经有了很帅的武器和很高的武功。
所以古龙要向我们展示的并不是他们如何成长,如何提升武功的过程,而是他们在拥有绝世武功后,面对恩怨情仇,江湖险恶的态度和行为了。他们有的人在这样深入江湖的过程中会实现自我武功境界的提升,但更宝贵的是对自己精神境界的升华和内心的磨练与成熟。

华山论剑 金庸与古龙的同与不同!
三、情义
金庸笔下的情义复杂多变,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爱人朋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人际关系。他笔下的情义不仅很有广度,而且富有深度。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打不相识、点头之交、生死相许、忘年之交、超越性别的知己之交、危难之中的莫逆之交……无一不让我们深深感动并心亦往之。
那些真情,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变得更加坚不可摧,固若金汤,在经历了劫难的洗礼后焕发出了人性高洁的光芒。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一个大侠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群人,一群爱他敬他,愿意为他无私奉献,助他一臂之力,在他需要时挺身而出,替他扫平障碍或是进行善后工作的朋友。
若是没有这样一群铁杆朋友在身边,恐怕这个大侠也必定当的十分吃力。所以可以说,是这样的一群朋友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才让他的大侠在人前光鲜亮丽,受人尊重,令人敬仰。也正是这样一种深厚的情义,才衬托出了大侠的光辉形象。
另外,红颜知己也是不可或缺的大侠必备关键词。金庸笔下的大侠们,没有一个是孤独终老的,都或多或少的拥有一个或几个红颜知己。有的最终发展成了执手一生的爱人,有的保持着纯洁的感情,以兄妹相称,而有的则一直是无私的奉献,默默陪伴在主角身边,给予自己所有的爱,付出一颗真心,不求回报,也不求名分,只是守候与凝望,只为那一回眸的相思,和那眼神交汇的心意相通。
能拥有这样的红颜知己应该是幸福的吧,她们所给予的感情早已超出了狭隘的男女之爱,而更多的这是一种知己之情,挚友之情。
古龙的笔下也有爱情,只是不如金庸那般儿女情长,柔肠百转。而古龙描写的最赞的,也最令人称道的,则是属于男人之间的感情。相比金庸的动不动就学桃园结义(例如乔峰、段誉、虚竹)然后一个人打架几个人一起凑上来帮忙所体现的兄弟情深,古龙表达的则更深沉,更委婉,更低吟,更复杂纠缠。
主角们都是在江湖上历练已久,心比石更硬,血比刀更冷的人物,他们从不轻易相信任何人,更不会随便付出真心,那是因为他们在经历了无数次伤害与背叛后懂得一颗真心是多么脆弱,又是多么宝贵。可是一旦他们遇到可以相交之人,便会毫不犹豫将真心,感情,甚至身家性命相托付,无怨无悔。
为了这样一个或几个也许相见次数并不多却早已在心中引为知己的朋友,他们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地狱也敢独身闯,只为了不负那一句承诺,那一片情义,那一颗真心。士为知己者死!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的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时候并不是亲密无间的好兄弟,而是另一个极端——对手甚至敌人。
有时,他们并非因为仇恨或个人恩怨而走到了对立面,在一次次的过招与试探中,他们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在一次次拼尽全力,悬殊甚微的对决中,他们惺惺相惜却又被激起了好胜心。当世上再无可以与他们实力相当,可以一决高下的人时,他们便站在了孤独的武功顶峰,遥遥相望,赞赏对方却又渴望突破自我。
他们此时便成了世上最了解对方的那个人,胜过他的父母,兄弟,朋友,爱人。他们了解对方的特长,弱点以及心底的深深寂寞。而当一次又一次无可避免的生死终极对决后,最终也许会有一个人死去,就像李寻欢最终战胜了上官金虹,可是他却丝毫没有感到快乐和轻松。是的,他杀死了他的仇人,也除去了在世上唯一可以与他齐名的,武功相当的,可以威胁到他武林地位的人。
但是与此同时,他也亲手杀死了他唯一的对手,唯一清楚了解他的弱点和他内心孤寂的朋友。而阿飞会对荆无命说,“我不杀你,因为你是荆无命。”他用恨的力量逼着荆无命活下去,尽管他们是仇敌,他依然希望荆无命活下去,哪怕以恨为动力,他不在乎被仇恨和报复,他只要,荆无命活下去。

华山论剑 金庸与古龙的同与不同!
四、剑魂
用剑之人,当剑与人达到很高的心意相通,合二为一的境界时,剑便有了自己的灵魂。而大师们关于武侠的理解,也算得上是他们手中利剑的魂魄了吧。没有灵魂的剑,终究是死物。很多时候顶级的剑客御的往往不是剑,而是剑心,剑灵,剑魂。
在金庸的小说中,对武侠有着很深刻和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始终是有着一个思想在指导着的,推进他情节的发展,引导他人物的取向,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始末,也是促使他动笔写下故事的最初动力和不竭源泉。那就是“侠”。何为侠者?金庸在《射》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八字箴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为国为民”,只是那轻飘飘的四个字,却像一座泰山那般,沉重的责任就此压在了大侠们的肩上。不过这个责任不是谁强求的,而是大侠们心甘情愿去做的。这里就牵涉到一个为什么要学武功的问题。是为了保护自己,是自己变得强大,进而去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还是单纯的想以暴制暴,以武服人?一代大侠郭靖就曾经对此产生过疑惑。
就是有一天他突然想问自己为什么要习武,但是他找不到答案,所以他就很痛苦。他发现自己杀了很多人,虽然都是些坏人,可是他无法原谅自己,他觉得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他开始厌恶自己,为什么会武功。他拼命想忘掉自己所学的武功,可是他却发现他记得比谁都清楚。所以他就把自己的手绑起来,去试图不用武功。
甚至当面对后来欧阳锋要对受伤的洪七公,黄药师,还有武功不够强大的蓉儿几个人痛下杀手时,他仍然陷在这个问题里无法自拔,所以他选择了逃避,袖手旁观。当然,最后他终于在大错险些酿成之前想通了,并由此完成了一个少年向一代大侠的转变。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要学武功,是为国为民,是为了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可以保家卫国的男子汉。
其实金庸的武侠思想的结晶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例如他的作品,有儒——道——佛的转变,《天龙八部》中扫地神僧的修行哲学,以及《神雕侠侣》中独孤求败的练剑三重境界。
古龙笔下的武侠思想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倚重于器,另一方面,他又不是把武看成最高最厉害的东西。在他看来,在江湖中生存之道,最重要的其实不在于武功的高地或者仁义的坚守,而在于人心的较量。无论对方的剑有多快,势有多猛,只要守住自己的本心,不为外界所动,则可达到与张无忌相同的“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的境界。这一点在《三少爷的剑》中有很深刻的体现。三少爷谢晓峰一直背负着名剑山庄所有的名声与荣耀,他从一生下来就是为了守护山庄,他学剑就是为了捍卫山庄的名声。他其实很累,所以他虽然学了很好的剑法,却一直无法突破自我。后来他选择逃避,以一个卑贱的身份混迹江湖,处于社会底层,而当他后来为了内心的呼唤又重新拿起剑时,他的剑已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从前,达到了新的境界。
因为他的心已改变,变得更加成熟与自主。江湖中的较量,刀剑可守,暗箭难防。阴谋诡计与智慧淡定的较量,人心之间的过招,不流一滴血,却是更加赤裸裸的残忍。当朋友的背叛被亲口承认,当苦心经营的报复到头来却发现是一场错误,此时的剑不战已断,人不战已败。哀莫大于心死。
一个剑客,如果失去了剑心,一柄剑,如果失去了剑魂,还有什么再战的必要呢?所以江湖中最可拍的毒药是人心,最锋利的武器是人心,最无敌的招式是人心,最宝贵的决胜秘诀也是人心。把握住了对方的心,则把握住了局面。守住了自己的心,便守住了一切。

华山论剑 金庸与古龙的同与不同!
五、传人
行走江湖之人,特别是身怀独门绝技却又自视甚高的侠客们,在英雄迟暮,即将归隐,退出江湖之时最大的心愿,应当就是找到一个优秀的传人,来继成衣钵,使自己的武功和侠义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金庸的小说中除了几部比较短的例如《白马啸西风》,《鸳鸯刀》之外,其余的都曾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并广泛传播和普及,成为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的通俗文化。由于金庸的小说本身剧情十分连贯紧凑,情节发展环环相扣,思维严密,注重人物形象刻画和对话描写,使得小说在改变成影视剧搬上银幕时十分轻松,编导勿需花费太多脑筋来改动剧情,而更加注重的是场面制作和演员阵容。
当然,也有一些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导演借金庸的酒瓶来装自己的酒,在金庸作品的外壳之下,将自己对武侠的理解融入剧情,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倾注在人物身上,例如《东邪西毒》,《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他们没有一味沉浸在经典中,复制经典和追逐前人的足迹,而是突破了经典的固定模式的束缚,从而创造了新的江湖,成就了新的经典。
就如同徒弟学了师父的武功,却又不拘泥于此,而是自己进一步领悟,发扬光大,从而创出新的招式,书写新的江湖传奇。长江后浪推前浪。
古龙的作品改编的影视不及金庸的多,很多人也是由影视才知道其作品的。古龙的小说本身很有感觉,可是也因为太有感觉了,就直接导致他的文字太缥缈,语言太抽象,文字感和画面感很强,但是剧情不够连贯,旁白和叙述有时过多,会割裂故事整体的情节。尤其是古龙式写作风格,几个字成一行,几段话构成一个特写画面,具有很强的舞台艺术效果,但是真正在拍摄中是很有难度的。
另外古龙小说有很强的思想意识潜伏在小说中,他以剧情为载体,真正可以表现的则是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他自己对于武侠的体会。所以这样即使有一些很优秀的,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例如《萧十一郎》,《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武林外史》,被改编成的影视作品都面目全非,毁容的相当彻底。可以这么说吧,有的作品除了主人公的名字没有变之外,其他的差不多该改的都改了,不该改的也改了。
其实这些编导也挺冤,因为毕竟重塑故事是个庞大的工程,还要面临捍卫原著的众多铁杆粉丝指责的公共压力。可是古龙不理会这些,或者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作品一定要为了好拍电视剧电影而刻意去强化剧情。古龙只是低头写自己的故事,如同剑客低头擦拭自己的剑,刀客低头磨砺自己的刀。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他只是专心做自己的事,追求自己的想要的生活。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他的《楚留香传奇》和《陆小凤传奇》,由于是探案推理类型的系列小说,所以故事相当精彩,引人入胜,因而改变成的影视作品也因此受到比较高的评价。
应当说古龙的招式太过诡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是光靠努力就可以学会的,更多的是天分。他英年早逝的生命如同划过夜空的一颗流星,短暂却辉煌,留给后人的是那只可远远追慕的光芒和一个永远不会褪色的铭刻在人们心中的传奇。

华山论剑 金庸与古龙的同与不同!
六、名声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对于作者而言,对他们最好的肯定也许不是稿酬或者再版次数,而是留在读者心中永不磨灭的文学形象和在很多年之后仍然会被人们提及的名声。一代又一代的人听着他们的名字,读着他们的故事长大。也许有一天我们终将离开,可是在离开之前,让我们一起把酒逐风趁少年,笑傲江湖心不眠。
如果说金庸是大侠,那么古龙就是浪子。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自己的江湖之梦。金庸古龙两位武侠文学界的泰山北斗,一位弃笔封山,退隐江湖,“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只可成追忆,然后慢慢定格为经典;一位饮刀含恨,与世长辞,留下“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的遗憾。
但还有那些遥远而又熟悉的诗句在流传,一如水面上那只可闻声而终不可寻觅的采莲曲,刻画着那些儿女情长的故事,描摹着那些刀光剑影的传奇,留给我们那荡漾开来的一圈圈涟漪,一声声回响……
踏遍青山人未老人未老,浪迹江湖心不冷。
历经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西门轻吹雪,冷月照孤城。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7165 字。

转载请注明: 华山论剑 金庸与古龙的同与不同!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