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谋杀为何无罪?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谋杀为何无罪?

1905电影网专稿一部电影的力量能有多大?

这几年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从《亲爱的》到《我不是药神》这些电影不仅仅非常的打动人心,更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谋杀为何无罪?

而在5月14日上映的这部影片《无罪辩护·科林尼案》,它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原著受到德国总统关注,甚至于德国司法部长宣布成立一个历史调查委员会,修订相关法律。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够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影响?《今日影评》带你一起先一睹为快。

科林尼是在德国工作多年的意大利退休工人,他在柏林一家酒店枪杀了八十五岁的德国企业家汉斯后自首,但对作案动机始终保持缄默。年轻律师莱能被委派为科林尼的辩护律师。

到了这里,有些观众可能会先入为主的想:“他作为律师怎么能给坏人辩护呢?”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谋杀为何无罪?

罗翔老师说:“如果一个律师想不清楚这个问题,你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律师。”莱能面对这个不需要辩护的沉默的当事人,即便一筹莫展,却没有选择放弃他。但通过努力调查,他终于发现了案件背后的端倪。

原来,科林尼小时候生活在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他舅舅是抵抗纳粹德国占领军的游击队员。1944年5月,两个德国兵在街头被游击队炸死。作为报复,德军枪杀了二十名有游击队嫌疑的村民,科里尼的父亲也在被害者之列。下令枪杀村民的军官,就是汉斯。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谋杀为何无罪?

当战争结束,科林尼想要诉诸法律严惩凶手,可是由于德国在1968年通过的《德雷尔法案》,身为纳粹官员的汉斯,被认为在那个特殊时期是从犯,享有刑事犯罪追溯期。德国自19世纪的法律体系,即刑事罪犯必须要以其本人的判断与动机实施的杀人行为,才会被认定为谋杀。汉斯得以逃脱法律制裁,之后改名换姓,开启新的生活。一筹莫展的科林尼最后不得已只能选择亲自动手。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谋杀为何无罪?

所以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情理与法理的碰撞,还有历史和人性的纠葛。说回这部电影,当看到这部电影标题的时候,我想很多人和小编的第一反应都会是谋杀怎么能是无罪的呢?

今天做客《今日影评》的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郭烁为我们做了解读:“你刚才说的无罪,我希望能把字幕上打一个引号‘无罪’,因为事实上如果你观察这部片子的话,它最后是一个开放性的记录。结局,他到最后用的是the proceedings are closed,就是说诉讼程序已经终结了,法官并没有给他最终的结论说你到底是有罪和无罪,因为他已经在监牢里边已经自尽了。”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谋杀为何无罪?

影片中除了科林尼悲惨的遭遇之外,律师莱能也非常的让人敬佩。在各种证据确凿凶手自首的情况下,面对一言不发的当事人,莱能并没有选择放弃他,而是积极地去寻找事情的真相,最后终于还原了一切,让人动容。

看到这里,开头的那个问题我想大家心里应该都有了答案,再来看看罗翔老师是这么说的吧。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谋杀为何无罪?

同为律师行业的王军律师也是对影片中莱能律师的做法非常的敬佩和感动:“律师其实是在理智和情感之间需要找一个平衡的特别好的角色。这样的一种抗辩的程序过程,我觉得是展现了一个法律从业者他的力量以及正义的力量,我觉得这个是从一个律师的维度来说去打动我的一个地方。”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谋杀为何无罪?

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整部影片结束,我相信很多观众都会产生许多的思考,对法律、对历史、对人性,正如郭烁院长最后所言:“对于个案来说,要尽量地维护当事人合法的权益,就宏观来说,每一个个案,实现了个案的公正,宏观汇聚起来就是我们国家整个司法公正,公民对于法律,对于法官的职业的信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91 字。

转载请注明: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谋杀为何无罪?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