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会客厅|历时近五年为江河立传 《长江之歌》导演夏蒙: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伴随着这首中国人耳熟能详,向长江母亲河表达深厚情感的旋律,万里长江的汹涌波涛,随着画面一帧一帧地推进,向观众奔涌而来。

近日,为展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五年以来,长江全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六集纪录片《长江之歌》在总台综合频道、财经频道和纪录频道等多个频道播出,用生动且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下长江的生命脉络与岁月演绎。

“这样一条流淌在东方土地上的长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一条连接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河流。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记载着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明史,也留下了一万年以上的生存密码。”

在《长江之歌》纪录片开播后不久,封面新闻独家对话该片的总导演夏蒙。在谈到作品在网络上备受年轻人关注和好评时,夏蒙说,他也会常常留心观众的评论和跟帖,甚至还会关注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弹幕。“不少网友评价说,没想到这么主旋律的纪录片,能拍得这么好看。”

封面会客厅|历时近五年为江河立传 《长江之歌》导演夏蒙: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

总导演夏蒙

不畏艰险

徒步近40公里拍摄

长江作为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长河,要在一部作品中道尽长江的“前世今生”,绝不是一件易事。正因如此,《长江之歌》的拍摄和制作面临着不小的难度。

为了用真实的镜头生动地记录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沿江各级政府和人民对修复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的巨大努力、沿江地区发生的崭新变化和长江大保护五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摄制组历时近五年,从三江源沿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嘉陵江、岷江等长江干支流进行全流域、全时空的大规模拍摄,最终完成了这部每集50分钟的6集纪录片《长江之歌》和另一部较早前推出的两集纪录片《长江序曲》。

封面会客厅|历时近五年为江河立传 《长江之歌》导演夏蒙: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

封面会客厅|历时近五年为江河立传 《长江之歌》导演夏蒙: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

从三江源地区到长江入海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先后派出六支摄制组,分别沿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一路南下,从历史、人文、扶贫、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各个角度全景式地记录了长江流域近年来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继《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之后,第三次对长江进行这样全景式的记录。这次对长江的拍摄,尤其加强了对三星堆、良渚等文化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的记录,向人们展示了长江母亲河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中华文明。

网络中,观众对《长江之歌》的优美的画面记忆特别深刻,“随手一截都是桌面”,在这些唯美画面背后,很少有人知道摄制组的主创人员付出了多少辛劳与汗水。摄影师陈肯摄制组曾多次深入三江源地区进行拍摄,每次行程都是上万公里。夏蒙谈起在这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摄影团队曾经多次历险,他们不仅要面对许多生理极限和险恶环境的挑战,有时还会遇上突发的险情。

夏蒙讲到,特别是在拍摄川滇交界处的金沙江流域时,由强鑫和黄明伟等带领的摄制组遭遇到了金沙江流域突如其来的大面积滑坡。坍塌的山体很快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对下游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险情,我们的摄制组一面向后方请示,一面冒着生命危险徒步将近40公里抢先进入现场。在那些高山峡谷,有时卫星电话都联络不畅,当时真的为他们捏一把汗。”这些惊险的画面都呈现在纪录片之中。

“长江流域的覆盖面确实太广了。作为世界第三长河,其流域面积虽然不是最广的,但却是人口最多、城市群落最为集中的江河。”在总共6集的篇幅,也就是总长300分钟的容量里,要淋漓尽致地展示这一条长江,取材的难度可想而知。

封面会客厅|历时近五年为江河立传 《长江之歌》导演夏蒙: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

“在拍摄当中,我们从三江源到长江入海口,沿着几条主要的支流,一条一条的江河拍过去,确实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我们整个团队在近五年的时间里走遍了大大小小十几条支流,才得以完成这样一部纪录片的创作,但总觉得意犹未尽。”回忆起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往事,夏蒙的语气里流露出不少感慨。

不负江河之美 

打造可以“触摸”到的长江

其实,在《长江之歌》面世之前,一谈到关于长江的纪录片,年长的观众都对1983年播出的《话说长江》记忆深刻。那部纪录片在当时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这无形中对《长江之歌》摄制组也形成一种压力。但在另一方面,夏蒙也表示,该片一方面在体现长江大保护的主题,另一方面也是在向《话说长江》致敬,所以音乐的元素采用了《话说长江》的主旋律。

在采访中,总导演夏蒙坦承由于传播的生态发生了变化,当下任何纪录片都不可能有《话说长江》那样的收视率。但也有一个当时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人人都可以使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看这部纪录片。

“如果要说有什么地方胜过《话说长江》,那就是画面了。”夏蒙讲到现在的各种拍摄手段比过去先进很多,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赏心悦目。“我觉得一部拍摄和记录长江的纪录片,应该是大气的、唯美的。如果说《话说长江》当时是给观众绘制了一幅长江的写意画卷,那我们现在使用更多高科技的手段,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立体的’长江画卷。”

封面会客厅|历时近五年为江河立传 《长江之歌》导演夏蒙: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

从网络中对于该片的简介中也可以看出,《长江之歌》全过程调用了航拍、水下摄影、延时摄影等新技术和新手段,让视觉的享受达到了极致,“呈现出来的画面,无论从清晰度、色彩的饱和度,还是从震撼的效果来看,我们借助了科技进步带来的一切手段,给观众们打造了一个可以触摸得到的长江,你能感觉一条壮美的长江就在你的眼前。”

而为何要极致地展现长江之美呢?纪录片在展开一幅幅大美江河壮丽画卷的同时,对长江沿岸曾经有过的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也没有回避,从而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理念:用牺牲环境的惨痛代价来追求经济发展的路子绝对不可行,长江大保护刻不容缓。

夏蒙谈到,在几年的拍摄过程中,他们亲眼见证了长江大保护行动使长江已经开始恢复勃勃生机,一江碧水向东流的情形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变成现实。

“我们把长江的大美都拍摄出来了。如此壮美的长江,人们忍心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变成一条污染的、黑水横流的河流吗?”夏蒙反问道。

为江河立传 

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观众首次看到《长江之歌》这一主题时,自然会将其归到“宏大叙事”的印象中去。的确,要道尽长江的“前世今生”,要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等等多方面展示长江,必须要宏大的叙事,但编导们并没有只表现宏大叙事而忽略了细节。纵观全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常常是这部纪录片中的一些生动细节,为保护长江而默默奉献的许多小人物的故事常常让人过目不忘,深受触动。

采访中,总导演夏蒙谈到了在第一集就亮相的人物——耄耋老人郑云峰,并对其敬佩不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郑云峰就开始拍摄长江,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留下了许多宝贵影像,并誓愿把为长江、黄河立传作为其毕生的追求。为此郑云峰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拿起相机开始行走长江,甚至为了筹措拍摄经费,他卖掉了在北京的房产。

“数十年来,郑云峰老人为我们留下了数万张的长江照片,记录了长江沿岸美丽的风光、生态变化。通过他的拍摄,我们能清晰地看见三江源地区冰川的消融,自然生态的退化,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比我们想象得更快。在他的照片中,我们能看到草原的消失,湖泊的干涸,文物古迹的损坏,这都是无言地呼唤我们要注重保护长江啊,而这位老人真的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记录眼中的长江。”

夏蒙表示,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制组不少年轻人也受到了这位老人的鼓舞。“像这样的人物,我们一边拍摄一边被他所感动。所以你看,他的采访特别有感染力,纪录片播出之后许多人向我们打听这位老人现状,还有人想为他的拍摄提供帮助。”

作为一名资深的影视工作者,夏蒙曾先后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星光奖和数十项国内国际纪录片奖,而此次拍摄创作,仍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在夏蒙看来,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所有中华儿女心中流淌的大河,能够率领团队拍摄长江,是他的幸运。而在纪录片中,充分体现长江大保护的主题,他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此次创作经历的话,应该是‘使命’二字吧,今后要是有可能,我们还会继续讲好长江故事,讲好黄河故事,讲好更多中国的江河故事。”

在短视频充斥眼帘的当下,拍摄这样一部总体量为300分钟的长纪录片,可以说有点“逆”势而动。但夏蒙相信,《长江之歌》直击人心的还是对长江的深刻解读,对长江大保护的深层次报道,这绝不会是昙花一现的内容。“我们这样一部纪录片,它带给观众的内容不是短视频那样稍纵即逝的,它的历史的厚重感和长江大保护的现实紧迫感,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甚至可以由此看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未来。”夏蒙总结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476 字。

转载请注明: 封面会客厅|历时近五年为江河立传 《长江之歌》导演夏蒙:我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