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1905电影网专稿 近日,2020版《汉密尔顿》上线流媒体,一时间口碑炸裂。开分当天,豆瓣评分直接“飙”到了9.9分。如今时隔10日,评分依旧保持在9.6分。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迪士尼公司花费7500万美元买下它,原本有更大的发行计划。这笔钱虽然不足以制作一部漫威电影,但对于这家公司而言,拍摄一部中等规模的故事片,可谓绰绰有余。

这部《汉密尔顿》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剧情片,而是一部对舞台表演纪录的影像作品。在喜欢歌舞剧的人眼里,《汉密尔顿》是真正意义上,继1943年的《俄克拉荷马》之后,突破了大众对音乐剧认知的作品。

如今,这部作品被影像记录之后,获得这样的高口碑,并不算意外。如果大家对这类作品还有所陌生的话,或许提到英国国家剧院的“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re Live,以下简称NTLive),可能会相对熟悉一些。

尤其,近几年NTLive在中国影展的展映中,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不过对于这类作品是否归属电影类别,争议一直很大。奥斯卡直接对它说了,“不!”,奥斯卡学院认为,这部作品名义上是电影规格,但实际是官摄现场,根据规则,舞台作品录制不在参选范围内。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而从2017年起,北京国际电影节特意增设了“舞台影像”单元,集中展映来自中国国家大剧院和英国国家剧院的歌剧电影及戏剧电影。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最值得我们关心的是,在大家关注着《汉密尔顿》和NTLive时,以中国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团体,早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制作并普及这类影片。这种融合了舞台和电影两种艺术的产物,正在从小众延展到大众,让观众进一步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当小众拥抱大众

舞台艺术电影从全世界来看,如同黎明时,刚睡醒的婴儿,它对周遭充满探知欲,周围的人对它也满是好奇。截止2019年11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已经拍摄制作了近30部舞台艺术电影,并开拓出一套独特的“两院一校”(影院、剧院、学校)的艺术电影发行模式。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属于这批作品中,最广泛被大众认识并了解的作品。原作是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所创作的中国原创歌剧。

在经过几轮的复排之后,舞台演出各部分呈现日益成熟,于是,剧院邀请了滕俊杰导演进行电影拍摄工作。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导演滕俊杰表示,歌剧电影不能拍成歌剧的电视录像,真正的电影必须突破180 度的平面,体现电影的蒙太奇效果和艺术特性。据了解,当时拍摄工作为了不影响国家大剧院后续的其他剧目排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舞美在场内从装台到卸台,仅有10天时间。

在这么极短的时间里,电影团队需要加倍的工作强度和效率,从而满足电影拍摄的需求。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在过去的现场表演时,演员尽可能中途不出现纰漏。但在电影中则不一样,导演可以通过后期的剪辑、修改,将多段素材拼接在一起,从而使其艺术水准及完美程度达到很多现场表演都无法相比的水准。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除了突出电影感,这类电影在拍摄上,也力求观众能体验到现场感。舞台艺术电影可以让观众与表演者更为贴近,不论在影院哪一排,观众都能在大银幕上随着镜头贴近表演者,抓住每个动人的细节,更近距离地领略舞台魅力。

平淡市场背后充满机遇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名字像极了这类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显得有些低调。事实上,虽然它的表面安静,背地却掷地有声。在专业人士和粉丝眼里,舞台艺术电影的出现,为舞台表演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1987年,首都电影院上映的《茶花女》,就是由大都会歌剧院拍摄的舞台艺术电影。影片连映300余场,上座率高达80%,在当时收获了20万人次的观看。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近年来,国家大剧院制作了一系列精品歌剧电影,并每年举办歌剧电影展,前三届有38部影片参展,巡展全国15个城市,放映750余场。对于这类舞台艺术电影而言,最关键的转折点正是NTLive的引进。

2015年,中国引进NTLive之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都在电影院或者剧院进行展映。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据上海多次负责NTLive放映的工作人员小于表示,他们剧院每次的放映情况都算不错,但具体情况还是要以剧目为准。比如有“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这类大明星参与的剧作,上座率就会高很多。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而资深的NTLive迷小龙表示,北京的上座率主要看放映场地。比如北京电影资料馆每次都有80%的上座率,中间剧场的提前场也很满。但放在其他场地的话,就不一定了。

NTLive引进中国之际,小于就曾在格瓦拉生活网负责这个项目的票务工作。她表示,当初刚引进的时候,除了北京和上海以外,其他城市几乎都带不动票房。近几年,随着展映城市的增加,放映的场次也越来越多,部分城市的票房号召力依旧有限,但明显比早年提高了不少。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2019年国际戏剧影像展

据她回忆,当时大众对这个类别还是很陌生,但粉丝对“卷福”、“抖森”这类演员的作品没有抵抗力,甚至北京和上海的黄牛票卖到了600元。很明显,明星主演的大戏是NTLive在中国推广的“敲门砖”。

NTLive在华推广运营总负责人李琮洲曾在采访中提到,它的市场并非大众路线或者纯商业运作。但放在中国,即使是“小众”也是“大生意”的,因为市场的基数实在惊人。

随着NTLive在国内的普及,2016年就有新闻报道,田沁鑫导演的《北京法源寺》及《生死场》已经采用英国高清戏剧电影的前沿技术与模式进行了录制。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时至今日,我们暂时还没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两部作品的影像,但这个信息的传出,能让大家对此充满期待,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上,同样能出现这类高口碑的作品。

中国的NTlive在何方?

《北京法源寺》和《生死场》至今仍未有消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已经是2年前的作品;虽然国家大戏院每年都有相应作品问世,但下一个能被大众记住的舞台艺术电影又会是什么呢?这个答案暂时不知道。

小于告诉我们,其实中国并不缺好剧目,而是缺少好的人才。在她看来,这类舞台艺术电影的拍摄,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导演不仅要熟悉舞台这类场合,还要了解电影的拍摄技能。而舞台艺术和电影艺术本身就是两个类别,难度系数非常大。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摄现场

“演员只要按常规演出,考验的其实是导演和摄影。首先他们要非常了解演出的节奏,要知道在什么点拍哪位演员的情绪,以及景别的切换。”而拍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导演滕俊杰本身有大型活动的经验,同时拍摄过多部京剧电影,是难得既了解舞台演出,又懂电影的专业人士。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一直难产的《北京法源寺》,在参考NTLive团队的拍摄方式中,同样发现了很多重要问题,比如中国缺少职业化、类型化的摄制团队;怎样在剧目与市场之间建立关联;放映剧场条件还需要哪些改进等等。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如今大家还继续在摸索和孵化,这是两种艺术之间的碰撞。虽然有不少热爱舞台的人,并不喜欢这种形式的内容输出。但是大家都不否认的是,这类内容有机会让非戏剧迷爱上戏剧,并真正走进剧院。

这种文化跨界的创意,正是利用了当下新媒体技术,不断从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事实上,像张艺谋、赖声川、孟京辉等人,均是既有舞台经验,又有电影技术的导演,他们近年也不断在各类多元文化上进行探索,或许有一天,中国下一个舞台艺术电影,就出自他们之手。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858 字。

转载请注明: 当小众拥抱大众,中国舞台艺术电影尝试更多可能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