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李焕英|我读

《我的姐姐》已经引发众多网友热议。近年来,国内有关女性议题的作品数量在显著增加,但其中围绕“姐姐”身份展开叙事的作品并不多见。

这部电影讲述姐姐安然在父母车祸双亡后,面对素未谋面的弟弟安子恒,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是否要为了担负养育弟弟的“职责”而牺牲自己一直以来的读研梦想?

电影一开始,亲戚们都认为安然抚养弟弟是理所当然的,古话常说“长姐如母”,在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安然一开始并不情愿,但面对这个完全陌生,却又是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与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弟弟,安然在经历反复的内心挣扎后,发现自己和弟弟之间的联结仍是无法割断的。安然后来放弃送养,选择照顾弟弟,影片结束。

影片没有继续讲述安然和她弟弟后来的生活。至于她最后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她如何带大弟弟,这些都作为观众的想象去继续引发讨论。故事最后停留在了“爱”字上,这不由让人想起年初上映的热门电影《你好,李焕英》。

两部电影的共通之处,一是故事中的女性在最后都把自我价值放在了“爱”上,二是我们已经拥有了许多空间,去用细节呈现当代女性。

李焕英在回到青春时代时,明知道自己有机会嫁给厂长的儿子,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足,但她放弃了机会,还是走了原来的路,因为她爱自己的家庭。安然作为姐姐,从小忍受父母重男轻女的不平等对待,被父母篡改了自己的大学志愿,而后依然希望通过考研重新获得实现理想的机会,她和大学以后才出生的弟弟没有见过,也没有感情,却还是发现,弟弟和她之间的情感是她不可能忽视或抹掉的。

两个故事都呈现了当代中国特色下的女性叙事特征,这也是它们可以引起如此广泛讨论和社会共鸣的原因。

无论是李焕英还是安然,最后的选择都是为了家庭、亲情,牺牲了有可能的个人成功。一个妈妈主动去追寻自己物质上的幸福,或者一个姐姐为了职业理想而选择送养弟弟,这在很多人眼里并非是“合理”的故事。

尽管一代代人的思维模式或在改变,但从这两部电影的结局和接收的反馈来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仍然是乡土式的、血缘式的、情感式的生命体验。

但传统伦理和现代价值并非隔离的。李焕英的女儿见证了李焕英在年轻时多么迷人、多么能干,又多么有趣,让观众反思,原来母亲也是从少女走过来的。褪去了作为“母亲”的标签,把女性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便是这一见证的意义所在。

而安然,影片里的许多细节描述她在医院的出色表现,为当上医生而疯狂准备考试,在面对成人世界时她清醒又勇敢,早熟的气质令她与众不同。这些都在呈现一个少女的丰富性。

如果我们只在乎故事的结局,而忽视了故事中的细节,那些来自女性身上的丰沛生命力便会随之被遮蔽、被遗忘,甚至被随意涂改。这些生命力,是智慧,是勇气,是善良,是作为人所具备的美好品质,与性别无关。

当故事被讲出时,人们总希望它能将真相告诉我们,尽管是虚构的。那么,无论是《你好,李焕英》还是《我的姐姐》,都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将问题揭示了,也将问题回答了:无论女性选择什么,她们应该选择她们自己想要的。这一点,李焕英和安然都做到了。

(常少华)

【编辑:贺方程】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51 字。

转载请注明: 我的“姐姐”李焕英|我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