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中国高发肿瘤,数据显示,全球每10位胃癌患者就有约5位是中国人。南京大学医学院鼓楼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刘宝瑞教授告诉记者:“由于胃癌起病隐匿,胃镜是胃癌检查金标准,但由于做胃镜不舒服且覆盖率低等各种原因导致只有10%患者能发现早期胃癌,而进展期胃癌异质性强、治疗复杂。发达国家患病率低,所以研究进展较慢,中国高发的疾病还是需要靠中国医生共同努力攻坚。”
在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指导,罗氏制药中国公益支持,医师报社特别策划并联合启动的“2022胃癌关爱日‘胃爱联盟’科普行”系列专家访谈栏目中,刘宝瑞教授分享了他对于胃癌预防和诊治的经验及胃癌疫苗等临床研究成果,也为广大进展期胃癌患者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冰箱的使用可减少胃癌发生,新靶向与免疫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命
对于中国高发的胃癌,人们一直追求预防和早期诊断,因为不患胃癌或早期发现胃癌是最理想的结果,后者相对来说费用不高、治疗效果好。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刘宝瑞教授介绍,其一,胃癌还没有发现明确的病因,无法预防。目前较肯定的是,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家族和区域聚集性,有研究显示,冰箱的使用减少了食物变质,可以降低了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率。其二,胃癌的早期诊断仅靠抽血特异性较低,而胃镜是诊断胃癌金标准,但胃镜不是体检常规项目,还存在做胃镜不舒服、等待时间长等原因,在中国全民筛查胃镜不现实。所以刘教授建议“高危人群查胃镜”,即有家族年轻人中有罹患胃癌者,或者胃癌高发区域人群进行胃镜筛查非常有必要性。
如果能早期发现胃癌,即使是对于有些被认为进展期预后不好类型的胃癌如印戒细胞癌、低分化癌,在早期预后也和其他病理类型没有太大差异。
而晚期胃癌虽然预后比肠癌差,但近几十年,治疗手段有了非常多的进展,也有很多新药应用于临床,大幅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刘宝瑞教授介绍,胃上部和下部肿瘤组织学类型不一样,胃癌异质性强,所以对于进展期胃癌更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基因变异类型区分胃癌亚型,进而选择针对性治疗方式很有前景,目前也刚刚起步。这其中,HER2阳性胃癌靶向治疗进展是胃癌治疗的里程碑。以曲妥珠单抗为代表的抗HER2抗体的应用延长了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总生存期,靶向治疗联合化疗也是晚期胃癌患者治疗基石。近年,随着免疫治疗加入这一组合,治疗的有效率大幅提升。针对HER2靶点近年也出现了抗体偶联药,进一步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刘宝瑞教授乐观地表示:“随着诊断和药物治疗的不断发展进步,创新成果一定能带动胃癌患者生存期节节攀升。”
腹腔热灌注、胃癌疫苗,通过科学研究向临床转化、挽救患者生命
也许有人不能理解,“医生每周就出两个半天门诊,怎么那么忙?”如果跟着刘宝瑞教授走一天就知道,他除了门诊,还要查房、培训学生,还有更重要的就是科研工作。也有患者会问,“科研不是科学家的事情吗?医生能有什么成果。”但能看到几项刘宝瑞教授研究的人恐怕都会觉得,这样的时间花得值。
1. 给化疗安上导弹头
化疗曾几何时被认为是一种靶点不清晰的全身治疗。刘宝瑞教授不满足于这样“糊涂治”,他带领团队研究20余年,终于发现,BRCA-1基因高表达的患者使用紫杉类药物治疗效果好,而BRCA-1基因低表达使用铂类效果好。
2. 一锤定音,胃癌术后腹腔灌注化疗有没有用?
胃癌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首选的治疗方式是全身系统性治疗,但全身治疗药物口服或静脉给药后,经过全身血液循环,到达胃部的浓度可能已不足以杀灭癌细胞。刘宝瑞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胃癌患者发生腹腔外转移之时,腹腔往往作为主要转移部位已经引起相当严重的后果了,从治疗学角度来看问题,胃癌应该被当成区域性为主的疾病可能更为合适。
他认为,癌细胞腹腔播散对患者生命威胁程度远大于肿瘤的TNM分期。因此,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他的脑海,如何精准选择需要腹腔灌注药物治疗的患者,对付手术后肉眼不可见的转移癌细胞?经过科学的设计和研究发现,根治术后患者腹腔灌注温生理盐水,使用冲洗液检测癌细胞,如是阳性,患者进行腹腔灌注化疗;癌细胞检测阴性,则不进行腹腔灌注化疗。这种方式显著延迟了胃癌术后患者的复发时间,也用临床证据回答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胃癌术后是否需要腹腔灌注化疗存在的争议。
3. 胃癌疫苗,防复发“精准发力”
ⅢB~ⅢC期胃癌患者根治手术后,经过辅助化疗也还是非常容易复发。患者最常见的选择往往是吃中药加定期随访。刘宝瑞教授表示:“这显然没有满足患者需求。”他带领团队经过7年的努力,从小鼠动物实验到临床研究不断摸索,终于开发出了一种可能防止这类患者复发的胃癌新抗原个体化纳米疫苗。经过临床研究发现,该疫苗对于ⅢB~ⅢC期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加用疫苗,患者一年不复发率达96%,两年不复发率达86%,远高于历史数据,这项研究也填补了ⅢB~ⅢC期胃癌患者延迟复发治疗手段上的空白。文章已于2022年发表在高分SCI期刊《Advance Science》上,成为封面论著。

刘宝瑞教授文章图
“我所做的这些研究,都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患者的疑问、疾病的问题、学界的争议和空白都是需要研究的方向,精准治疗胃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宝瑞教授表示。
打造以病种为单元的跨学科医疗模式
为患者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就医体验更加科学合理?这个问题经常盘桓在作为国内知名医院肿瘤学科带头人刘宝瑞教授的脑子里。他也深深理解患者的苦恼,“一个胃癌,消化科能看、普外科能看、介入科能看、肿瘤内科能看、放疗科能看,有的医院还有免疫治疗科也能看,患者到底该怎么取舍?作为一个公立医院,理应为患者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医疗流程和医疗机会,这是医院的努力方向和初心。”
“我们正在践行全流程的患者管理模式,医院管理层面很支持,我们觉得这样做对患者明显有好处。” 刘宝瑞教授表示,医院已经尝试以乳腺癌诊疗中心为试点,进行以病种为单元的跨学科医疗模式的整合。希望今后,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就无需自己纠结地选择,而是根据疾病情况有个性化管理师为其指引,由专业的多学科医生团队帮助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手段,进行最科学合理的治疗。“这才是所有医生和患者都向往的诊疗模式。”刘宝瑞教授表示。
专家简介

刘宝瑞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鼓楼医院副院长、肿瘤中心主任
南京大学临床肿瘤研究所所长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化疗与生物治疗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江苏省突贡专家
研究方向:恶性肿瘤个体化与靶向免疫治疗新技术
主持课题:含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面上项目等课题30余项,主编 Personalized Management of Gastric Cancer等专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