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乡村纪事之端午

乡村纪事之端午

姜宝兵

端午将至,乡村处处可见的艾草也长的郁郁葱葱,一片翠绿,不知是从什么年代传承下来的民俗,端午的时候,我们本地的老百姓喜欢采来艾草悬挂于门首,或插在瓦缝里,传说可以祛病辟邪。

这些悬挂于门旁的艾草一直就这么挂着,等待干枯以后,大人们会收集起来,用绳子拴成一小捆,挂在角落里。以备不时之需。艾草散发的味道也可以让人神清气爽。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

端午|乡村纪事之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各地人家都包粽子、吃粽子,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乡村纪事之端午

屈原不仅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出色的诗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心系国运民生的好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倾注了浓烈的个人情感,将其描写为“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以对诸侯”。他以激越的诗情和瑰丽的诗篇,“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但他的一腔爱国热情和满腹才华却遭到奸佞之徒的猜忌,最终遭到楚怀王的流放。凭借他的才华,他可以到任何国家去择君而事,但“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他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融为了一体。这种忧国忧民的热烈情怀和嫉恶如仇的刚烈品格,终于演成了自沉汨罗的的千古悲剧。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原人生的最后一幕写得极为悲壮和精彩,“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与渔夫的一席对话,更如黄钟大吕,震撼千古:“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他的高洁人格和耿介气质。

端午|乡村纪事之端午

端午节在我们乡村仍是一个受重视的节日。每年家家户户从农历五月初就开始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了,粽子的种类有红枣粽、红豆粽、纯米粽等,端午节这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粽子,品味粽叶清香,听老人讲,在端午节以吃枣粽为最多,枣粽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又称毒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灾难,因此在我们乡村为给孩子消灾祛毒,在端午节临近时,大人们就将五颜六色的花线系到小孩的手腕上,寓意平安健康,将艾草放置门口或别在门楣上,意为辟邪。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艾草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每当回想起这首传唱已久的民歌时,仿佛空气里都散发着粽叶和艾草的清香。

端午|乡村纪事之端午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

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

博客 剑梅楼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点号清风堂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890 字。

转载请注明: 端午|乡村纪事之端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