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县工程”让恶性肿瘤成为在家门口医院诊治的慢性病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石梦竹)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在今年全国两会第三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上表示,国家卫健委启动的“千县工程”,加速推进了县域肿瘤中心的建设,普及早诊早筛,实现恶性肿瘤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治疗,更大范围内实现让恶性肿瘤成为在家门口诊治的慢性病。

自2021年千县工程启动以来,在县域肿瘤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众多的异地求医患者苦与乐的缩影

“前几天就在我们医院的5G互联网医院线上图文问诊平台,我又见到了三年前我曾经诊治过的一个老患者,是来自河北省一个县城的张奶奶,如今她的病情仍然稳定。”周清在全国两会第三场集体采访上分享了她和患者的故事。

“千县工程”让恶性肿瘤成为在家门口医院诊治的慢性病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央视新闻截图

周清介绍,张奶奶今年八十多岁了,三年前张奶奶确诊了肺癌晚期,当时全家都非常恐慌。她的孙女李女士为了给奶奶看病,就千里迢迢把她带到了广州,并且在广州租了房子,做好了在广州与癌症长期抗战的准备。

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治疗后,张奶奶病情稳定了。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对肺癌认识的加深。李女士意识到其实奶奶的治疗方案完全可以在她家乡的基层医院就可以实现。于是李女士把奶奶带回了家乡继续治疗。如今三年多过去,张奶奶的病情仍然稳定,也经常通过线上的5G互联网医院与周清保持联系。就在上个月,张奶奶刚刚过了八十大寿,四代同堂,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

“恶性肿瘤确实是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大病。按照数据显示,中国农村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的数量占到全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数量的40%,基层肿瘤防治的需求非常巨大。”周清表示,随着科学进步,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已经成为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而张奶奶的事例,也是众多异地求医患者苦与乐的缩影。

让“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主任医师黄华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基层的医疗力量,尤其是县域医疗,在肿瘤防治方面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40%恶性肿瘤病人在农村地区,这里是肿瘤防治的第一道防线,县域医疗力量的加强,无疑对整个肿瘤防治水平有很大提高。”黄华说。

“此前县域医疗存在设备水平不足、药品短缺、医疗人才不够、相关科室不健全等问题。”湖北省肿瘤医院胸部内科王俊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基层群众对县域医疗的认同感比较低。

近年来,中国不断优化分级诊疗制度,推进规范化抗肿瘤诊疗。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依托县医院构建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

在全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暨“千县工程”县级医院肿瘤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会上,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部主任黄二丹曾表示,“千县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有效实施、促进县域医疗资源整合共享的重要举措。

“千县工程”的核心抓手是中心建设,县医院的功能定位是体系协同和资源整合,需要打造承接优质资源扩容下沉的中心、整合内外部医疗资源的中心、相关专科融合发展的中心以及形成县域医疗管理协同的中心。黄二丹主任在启动会上表示,“肿瘤中心建设”是县医院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向,对于推动肿瘤专科的能力建设,提高肿瘤规范化诊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华认为,“千县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从技术帮扶的角度,如何将“输血”提升为“造血”又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这样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如果患者后期诊疗反复到上级医院就医,医院间的转诊手续和交通上舟车劳顿比较麻烦,而如果在当地诊疗,医保的报销比例也会相对更高一些,经济上会减轻更多负担。”王俊说,“千县工程”能够保证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团队的诊疗服务,不仅在治疗上可以得到保证,又能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是在为肿瘤患者带来一些实打实的福利。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52 字。

转载请注明: “千县工程”让恶性肿瘤成为在家门口医院诊治的慢性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