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我们此次踏足盐井盐田,应该说是一种偶然。对于大多数走滇藏公路进藏的人来说,盐井通常只是一个休整的驿站,就像它所在的茶马古道一样,只是旅人和马帮的打尖住宿之处,甚至过了不入,我们最初的想法也不例外。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现在回想起那一片片规模宏大的盐田,回想起它刚刚撞入我视野时那份震憾,觉得自已真是幸运万分!多亏了当地热心人一再向我们推荐,也多亏了我那份禁不住诱惑的好奇心,终于让我们得以停下脚步,去探访传奇一样的藏盐之乡。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伴随我们的是高原上蔚蓝的天空和洁白神圣的雪山。
澜沧江畔 曲折“寻井”路盐井在历史上曾是吐蕃通往南诏国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著名的茶马古道驿站。我们从广东出发,辛苦了一路,原是冲着离盐井不远的曲孜卡温泉来的,谁承想,一份好奇心却把我们带向了神秘的盐井盐田……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西藏芒康曲孜卡一带的高原藏族村落
从昆明一路飞驰而来,过大理,奔丽江,走中甸,再往前就没多少好路了。车子渐渐进入横断山区,我们开始翻山越岭。大家也从最初的一路欢歌变成了一路颠簸。虽然三个人坐着丰田4500很是宽敞,但还是没法适应这种舟车劳顿。好在车行香格里拉一路风光如画,倒也没有觉得特别疲劳。滇藏公路中甸到德钦段正在修路,进山后时不时地就会遇到施工队在劈山开路。我们愣是被这样的断路施工活活堵了三个多小时,这下子就得夜奔白马雪山了,心里暗暗叫苦。
翻越白马雪山抵达德钦县这段路程,海拔高,多弯道,路况差,即使当地司机也心有所惮。“真不愿走这路,太难了,太冷了!”路上遇到的藏族司机操着藏族口音的汉语不住地抱怨。当晚皓月当空,明月照亮了白马雪山一片深墨色的山体,峰顶白雪皑皑,色调简约。晚上十时许,当我望见银色月光下风姿绰约的梅里十三峰时,惊喜和赞叹便立马把十二个小时的行路劳顿抛到了九霄云外。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雪山下的藏区秋色十分迷人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梅里日出是绝不能放过的。因为昨天走得太累,所以今天决定不再拼命赶路。在飞来寺吃过早餐后,大家拍拍雪山,走走玩玩,一直磨蹭到中午才出发,计划傍晚时分赶到盐井乡住下。从德钦的飞来寺出发,滇藏线的路况出奇的好,清一色柏油路。天气也一扫阴霾变得阳光灿烂起来。这段路一直沿着澜沧江峡谷而建,路两侧雪山耸立,大江奔流,景色非常壮阔。伴随着一路的好心情,我们终于踏上了西藏的土地。太阳西斜时分,一行顺利抵达盐井乡。原计划要去泡温泉,于是到达盐井后的第一站,我们就直奔曲孜卡乡温泉宾馆。在那儿,我第一次听说了盐田奇观。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平顶木棚盐田就建在澜沧江畔,江对岸是富含盐卤水的三叠纪红色砂砾层
探访千年古老盐田“那神也一再对我说,叫我去夺取饮食调味的最佳品”。——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妇女需要将卤盐水一担担挑到盐田上面,再均匀倒在晒盐池里蒸发水分。
相传在吐蕃统治前和统治时期,盐比金子还贵重,因此争夺盐井的战争自然很多。《格萨尔王》中,就记载了一场格萨尔王与纳西王羌巴为争夺盐井而进行的旷日持久的“羌岭之战”。纳西族的国王羌巴受了黑魔神的蛊惑发动战争,格萨尔王带领岭国将士进行反击,活捉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并占领了盐井;明朝时期,纳西族首领木天王率军队武力夺取盐田,留守盐田的士卒世代相传成了如今的制盐人。经数百年来的积淀,盐井成为藏东富庶之地,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如今,盐井藏族人与纳西族人和睦生活,服饰相近,不分彼此,最终实现了两个民族的和平融合。
从曲孜卡乡去盐田有两种方法,一是开车往回走,经过盐井镇区再往江边的盐田去;另一种方法是在曲孜卡乡租摩托车或徙步穿过村子走山崖间的茶马古道而去,大约有十多公里的路程。我们在乡里租了摩托去的盐田。不过那些山崖边的羊肠小道行车走得实在危险,尽管藏族的摩托小伙一路叫着“没事!没事!!”,结果还是出现几次打滑,摩托车的离合线都绷断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怕。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由于盐田建在不同土质之上, 在阳光的调节下,呈现出了斑斓的颜色
站在高高的大山上俯看澜沧江峡谷,深深的崖壁上层层叠叠的盐井井架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就像峡谷陡崖之上盖了一层层的阁楼,又像是一层层的悬壁梯田,这里就是千古盐田了!
盐井,在纳西语中称“察卡”,藏语则称“察卡洛”,“察”意为盐,“卡”或“卡洛”意为井眼或洞眼,翻译成汉语即盐井。我们满怀着好奇的心理,对这种原始的炼盐方式充满了好奇,于是忙不迭地下到盐田中去探个究竟。盐田所处之地山高谷深,沿江两岸三叠纪红色砂砾层中卤水丰富,自然泉涌。据说,这种卤水的含盐量高达30.7克/升,这也是青藏高原原为海洋的有力明证。目前,盐井一带的澜沧江峡谷沿岸两公里左右的范围共有盐泉83口,平均流量为140~288立方米/日。我探身往旁边的几口古老盐井中张望,有的井深三四米,有的深达五六米,工人要从木梯上爬下去才能汲取到盐卤水。无论冬夏,井口里随时都热气腾腾的冒着温热的盐水。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多年的古老盐田中析出的钙化盐水
听身边一位纳西族的晒盐人说,“这种盐泉,位置不同,盐的产量也会有很大差别。离江水越近的井,含盐量就越低,相反就越高。”由于盐源位于江边,为防止江水上涨漫入井中,多数井沿都被高高地垒砌起来,看外形犹如小小的碉堡。盐田则在江岸山崖上。人们用粗大的原木就地势搭建骨架,骨架上方横铺一层结实的木柴板,最后再铺盖上一层10厘米厚的夯实不透水粘土层,这样就形成了一块高约2米的平顶木棚盐田。盐田的颜色同岸上泥土的颜色相近。盐田根据地形有大有小,并逐渐向山崖上方蔓延,以致山崖上层层叠叠的晒盐田足有三、四百米高。而下面就是奔腾的澜沧江水,耳边尽是呼啸的激越水声。
我在盐田旁边发现一块牌子:“盐井古法制盐,世界绝无仅有”。说它“绝无仅有”,在于它不同于蜀中之盐须深挖井、高耗力,不同于海盐“办盐全赖海潮”,优于池盐质地,更胜于砂盐、崖盐和石盐。早在2009年,芒康盐井盐田就已被公布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井盐晒制技术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一位藏民骑马去盐田收获晒好的井盐,再打包运往外地销售
阳光和风的礼物面对着像镜子一样平整的盐田,我总感觉它有种神秘的美感。下意识地,我们开始深入到盐田深处……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自制中国盐史“纪念树”
我离开江边,独自一人沿着陡峭的江岸而上,上面就是层层叠叠用木架子支撑起的大片古盐田。这些木架子盐田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盐田之间相互以简易栈道连通。拥有12年晒盐经验的纳西族晒盐人阿良告诉我,“盐民在泉口上修建平顶木棚,棚顶上抹满不透水的红粘土层,用来晒盐。然后再把盐泉水从井下提至木棚顶注入盐田,经阳光自然蒸发3~5天后才能析出盐分,这就是‘藏巴盐’的大致制作过程”。“前几年,也有人用水泥铺过盐田,结果卤水基本干不透,还是我们祖辈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有用!”阿良坚定地说。正如他所说,盐井晒盐的古老工艺,为这里的人们铺出了一条生存之路。直到现在,盐井的大多数纳西族居民仍在以最原始的方式进行着传统的晒盐生计。
在整个探访盐田的过程中,我发现最繁重的工作莫过于下到井下背卤水。晒盐人先要将盐卤水一桶桶地从江边岩洞中取出,然后背到五、六层楼高的木棚上,倒入自家的盐池中澄清。经两轮盐池澄清后,再将干净的盐卤水一桶桶背到晒盐场中日晒蒸发。更让我意外的是,如此繁重的工作竟然都是由女人们来完成的!她们每天清晨日出直到傍晚,背着桶、挑着担子下到江边的卤水井取出卤水,再挑上半山腰倒在盐田里,平均下来每人每天要背60~100担的卤盐水。当然,收获的盐晶还要被女人们分装成约60公斤/袋,同样要一步步背到岸上。而她们家里的男人则要跟着马帮到外地贩盐,翻山越岭地将盐销往邻近昌都地区的十几个县和云南迪庆地区,等把盐巴卖光了,再买回生活用品。男人和女人互相协作着完成盐的生产、销售和交易的整个,这也是盐田人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男女分工。盐田里的妇女们,在日复一日的强烈阳光照射下,她们的脸上过早刻上了岁月的痕迹。然而,以我们外人的眼光看,在那一张张脸上总是能找到最质朴、最灿烂的笑容。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在梅里神山的眷顾下,盐井藏盐技艺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桃花肥水出好盐现代生活中,小小的一包盐可能无足轻重,我们在任何一家超市都可以花2元钱的价格得到它。但在古时,我们无法想象,盐比金子更有价值的意义。更无法理解,食盐能够成为国家命脉。
在盐井,每年农历3至5月是晒盐的黄金季节,不但阳光明媚,掠过河谷的风也非常强劲,很容易出盐,这时盐的品质是最上乘的。此时正值澜沧江两岸桃花陆续开放的时节,通常这时候产的头道盐最好也最白,被称作“桃花盐”;二道盐中略有沙土,但仍然可供日常之用;三道盐质量最低,但主要是用来喂牲口的。因此,盐井人也喜欢把桃花盐称为“阳光和风的礼物”。当然,这也被作家马丽华写进了她的作品。
在上下盐井纳西族民族乡,如今还有61户产盐专业户。他们没有土地,只以晒盐为生。他们的整个制盐、贩盐过程不用向政府交任何费用,平时用卖盐换来的钱再买粮食吃。乡里另外的213户基本都有盐田,同时还有土地,过着半盐半耕的日子。在江东岸的扎达村,全村五六十户都是藏族,他们祖祖辈辈也在这里晒盐巴,那里产的红盐50公斤能卖到约四十元。用这种红盐做出的酥油茶颜色更加红亮,并且也是喂马和牦牛的重要原料,所以红盐也相当深受藏民的欢迎。据说,整个盐井地区,一年大约能够产盐24万公斤左右,产值约三十万元人民币,一般的专业户一年能晒盐5000公斤以上,而其中绝大多数井盐都要通过身边的这条茶马古道以马帮的形式运到波密、林芝或川西等地。在如此最艰苦的环境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密,这算不算另一种形式的相守?
如今,这盐田与古道将如何继续沿存下去?已渐渐成为很现实的问题。面对着翻滚南下的澜沧江,那些五彩斑斓的千年盐田和江两岸台地上的农田,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面。面对着奔腾了千万年的滔滔澜沧江,我不禁疑惑,这沿续了上千年的藏盐传奇又将如何面对它的明天呢?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藏盐发现之旅路线图
自驾路书
广州(广昆高速)—1680公里—大理(G214、大丽线)—180公里—丽江(长水路、G214)—195公里—中甸—190公里—德钦(G214)—117公里—盐井—8公里—曲孜卡乡
Tips
1.从德钦去盐井的公路,主要沿澜沧江行进,驾驶者一定集中注意力,防止意外。
2.丽江到中甸开车只需大约半天时间,加油和饮食很方便。
3.中甸到德钦之间,奔子栏镇前后大约有二三十公里的沿江山路为沙石路面,要控制好车速,避免车轮打滑。
4.离开德钦后,持续盘山,路边狭窄。公路一侧是万丈河谷,另一侧是山崖(雨季时多塌方)。
5.盐井位于G214线旁,澜沧江的东西两岸,有上下盐井之分,去往两地的交叉口路牌灰暗不易发现。去下盐井的时最好多停车问问当地人。
6.通往下盐井的盐田约有8KM山路狭窄,会车困难,应尤其小心。
注意
1.丽江至中甸,沿途可观赏温带至寒带各种植物变化。
2.在中甸,可以考虑去碧塔海和松赞林寺游玩。
3.进入到梅里雪山地区,海拔在3800米左右,没有高原经历者可能会有头晕、呼吸急促等高原反应,应加以注意。
4.住在德钦飞来寺卡瓦格博宾馆,视野很好,从宾馆客房就可以看到梅里大雪山。
5.在盐井,一定要吃纳西族好吃又好玩的“佳加面”。
6.盐井平均海拔2350米,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特别深度体验和摄影。
7.下盐井不属于开放的旅游地,食宿需要返回上盐井的小镇,但其接待能力和卫生条件也很有限。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598 字。

转载请注明: 自驾游滇藏公路,探访澜沧江边传承900年的古老藏盐晒场,场面震撼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