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颐和园梅花“传春报喜”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代丽丽 刘平

做福字、绘梅花、扎兔灯……颐和园第十二届“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在孩子们稚嫩的笑声中开展,为游客送上农历兔年的第一抹春的祝福。

时隔两年,颐和园梅花“传春报喜”
时隔两年,颐和园梅花“传春报喜”

展览位于畅观堂景区,共展出梅花、蜡梅树桩盆景及其它植物百余盆、十余个品种。红梅、白梅、粉梅似点点繁星,雅致的花香仿若春天的气息扑面而至。在梅花盆景之间还穿插展出了古桩盆蜡梅盆景,鹅黄色的蜡梅花带来暖融融的春意。

时隔两年,颐和园梅花“传春报喜”
时隔两年,颐和园梅花“传春报喜”

据颐和园副园长王树标介绍,本届“傲骨幽香”迎春文化展是时隔两年重新举办的线下展,共设两大展厅。展厅内用清代《竹波轩梅册》作为布景主材料,还使用了历代书法家写的“梅”字以及历代梅花名画作为背景,以映衬梅花、蜡梅的典雅风韵。此外,展出的梅花、蜡梅盆景,配以山石、苔藓、枯木,呈现“缩地成寸”“日行万里”的巧妙对比,给人以方寸见天下的磅礴气度,还有一花识古今的深远意境。

时隔两年,颐和园梅花“传春报喜”

配合展览,大年初一至初五,畅观堂景区西配殿还将开展寓教于乐的青少年科普活动。科普活动分为“妙手梅香”与“瑞兔盈福”两个系列。其中“妙手梅香”活动,由科普讲师带领孩子们认识梅花、欣赏梅花、咏颂梅花诗词,孩子们还可参与印制梅花包、绘制梅花笔记等体验活动。“瑞兔盈福”系列,以DIY手工制作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肖文化。国风特色的兔子帽、兔子包与兔子灯……可爱的生肖兔形象让孩子们爱不释手。

时隔两年,颐和园梅花“传春报喜”

据介绍,颐和园的梅花与蜡梅盆景都是遵循了北方盆景造型的特点,大部分梅桩树龄在百年以上。为了这12天的展期,颐和园梅花养护团队从前一年的春天就开始着手准备,修枝、浇水、施肥、防病虫害、花期调控等,每一步都算计好时间。

时隔两年,颐和园梅花“传春报喜”

古人称“梅韵四贵”,分别是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为了契合古代文人赏梅的韵味,展出前的花期调控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项工作要靠养护技师们的经验与耐力细细打磨。即使是展览期间,养护技师依旧会轮番值守,保障土壤水分充足及环境温度适宜,把盆景最好的状态呈现在游客面前。

时隔两年,颐和园梅花“传春报喜”

“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由颐和园管理处与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是2023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系列活动之一 。展期一共12天,从1月18日持续至1月29日,让游客在浓浓的文化气息中欢度佳节。

补白:

梅,是中国传统名花,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唐宋时期,梅花就已成为园林中的重要品种。明清时期,梅花在京城多地已有栽培,乾隆营造清漪园(颐和园前身)时,在万寿山、玉澜堂、乐寿堂等处摆放盆栽梅花及蜡梅,并御笔题下“金盆香透老梅根”、“盆梅白玉争”等咏梅诗句。乾隆御制诗《睇佳榭》中记述了关于乾隆皇帝在畅观堂所见之景,诗句“梅情依屋暖,柳体怯堤寒”即景生情,寒梅屋暖、冬柳堤寒,证实早在清乾隆时期,颐和园畅观堂就有了梅花的布置。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129 字。

转载请注明: 时隔两年,颐和园梅花“传春报喜”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