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半岛全媒体记者 高芳 实习生 贾萍

“呜——”青岛西海岸新区竹岔岛码头上,“海龙号”起航的汽笛声响起,一群栖息的海鸟惊起,扑打着翅膀飞向夕阳余晖下的金色海面,这是一场特殊的送别——轮渡船甲板上装满各种家什儿:空调机、冰柜、箱子、成捆的被子……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离岛上岸!

竹岔岛整岛搬迁安置启动,

岛民们开始了跨越2.9公里

(约合1.6海里)海洋的命运之旅。

2900米的位移,

不过是城市几分钟车程,

岛民们却几乎用了一生一世。

身后,

小岛苍翠似海上仙山,

静默星月长河。

如今,

岛上人终于走向繁华深处,

从岛民到市民,意味着什么……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搬迁<<

“连缸带罐,搬了20多个

“咱这从海上搬家,成本可高了啊。”会过日子的杨爱红翻看着自己的记账本:雇条船200元,岛上搬运400元,码头卸货加搬运800元……“好家伙,咱这海上搬趟家,光运费就花了一千多!”

“咱这新家置办的都是新的,搬东西还算少的。隔壁大叔老人家不舍得扔旧家具,搬了20多趟了,天天坐轮渡船往岸上运呢。”丈夫王淑平安慰妻子,“行了,别算了。以后咱住这新小区,搬东西、买东西就方便多了,明天咱俩还得回岛上一趟,家里还有4个空调要拆呢。”竹岔岛上没有供暖,空调是每家必备的家电。

3月10日,杨爱红和丈夫一早7点多就等在了西海岸新区的薛家岛安子码头上,准备乘“海龙号”轮渡回竹岔岛的家。

最近,竹岔岛居民们在银沙滩路的新房装修陆续进入尾声,纷纷开始着手搬运岛上的家当。他们坐早班轮渡回岛,在岛上收拾一天,再带上收拾好的东西坐下午的轮渡回到岸上。

一早来坐轮渡的邻居还挺多,等船的工夫,女人们唠起了家常。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安子码头,居民们在卸货。

“杨大爷家昨天搬了,你没看那阵势,好家伙——连缸带大小罐子搬了20多个,下午在码头上轮渡船整整等了他半个小时,他搬完了,才发船。”

“搬那么多干吗!新房有自来水,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不像岛上还得自己从井里挑水,存在缸里用。腌咸菜的话,留一两个罐子不就够了?”

“他说要放厕所里盛水……”

“现在谁还在厕所里放个瓷罐子,买个塑料桶用着多干净……”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村里唯一储存淡水的水井

岛上只有一口水井,多少年来,一直是定期由陆地送一船淡水注入水井,供岛民们取用。海上天气无常,遇上冬天寒流,有雾或者有风,船只不能航行,竹岔岛就成了“孤岛”。久居岛上的老人们养成了“有备无患”的习惯,粮食剩半袋就要着手去岛外运,日常要存满几个水缸的水才能安心。

刚搬进岸上的新家,老观念一时还有些转不过弯来,就常常闹出些在楼房里也要放置水缸的乌龙来。

7点20分,“海龙号”渡轮工作人员到岗,岛民们谦让着陆续登船后,渡轮缓缓驶离安子码头,40分钟后,茫茫大海中,浮现出竹岔岛的一片青翠。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没有自来水,村民们用来存水的大缸。

“世外桃源”,甘苦自知

靠泊,登岛,岛民们沿着长长的水泥地码头,经过身边一堆堆连成串的养殖网兜,健步向村中走去。

港湾里,一艘艘木质渔船横纵在黄澄澄的海滩上,海鸟偶尔落在渔船的船舷上、甲板上跳脚巡视,有裹着橙色头巾的岛民正在海滩上整理渔网,不时高高扬起,抖落网兜里的沙子。顺着码头的路望向整个村子,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瓦民居,顺海岛山势倚一侧而建。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搬迁中的竹岔岛

一推开大门走进院子,丈夫王淑平就开始打电话喊人过来拆空调。岛上没有供暖,空调成了每家每户必备的家电,有师傅专门在岛上负责拆装空调,拆除后运回岸上,再安装到新家里。

“老王你过来,把这个门帘剪下来,我够不着。”海岛上蚊子多,门帘用来遮挡蚊蝇是必不可少的。王淑平应声走过来,拿着剪刀把门楣上的挂线剪断,门帘也被扯成两半。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杨爱红和丈夫拆除门帘。

“我去把炉子生着,今天要是收拾不完,咱就在岛上住一晚。”杨爱红喃喃自语道。师傅忙着拆空调,杨爱华和丈夫也不闲着,收拾起家里零碎的东西。

杨爱红家就住在离码头最近的第一排房子,也是岛上最早从事农家宴和民宿生意的人家。10年前先是在自己家里经营,后来承包了村里的观海酒家,酒店位于一进港的村口处,位置优越,旅游旺季可以接到不少生意。

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除了捕鱼,常住岛民们几乎家家都经营起农家宴、民宿生意。一户院落多为3间房,岛民们自己住一间,另两间改造后对外供登岛的游客们住宿、吃饭。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搬迁中的竹岔岛

抬眼四顾,一扇扇入户的木板门上,不仅贴着农家特有的红底黑字对联,还竖着醒目的牌子,写着“××饭庄”或“××酒楼”的字号,院墙上则用美术体涂写着“空调住宿”“海鲜”等招揽游客的服务提示,构成了竹岔岛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这里就像金庸笔下的桃花岛,远离尘世喧嚣,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有着未经雕琢的古朴自然风貌。近年来,常常受到一些影视节目组的青睐,到此取景,使得小小竹岔岛以“世外桃源”的美誉逐渐传播开来,一到旅游季节,便有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很是热闹。

但这座让人羡慕的“世外桃源”,对于岛上198户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来说,却是甘苦自知。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码头“茶馆”拉家常

“这好天气已经持续三天了,真不容易。趁天好多搬点东西。”下午两点多,春日暖阳洒在大海上,微风吹漾,海面上泛起粼粼波光,岛民们三三两两从家里走来,搬运着要装船的家当。杨爱红和丈夫王淑平再次回到码头上,身边是刚拆卸下来四台空调挂机。

从年前的农历腊月廿九开始,海上风大,渡船就停运了,直到正月初六才恢复通航。

码头是渔村“江湖”的“茶馆”,忙碌的岛民在这里交集,家长里短的故事都付诸谈笑中,被咸湿的海风裹挟着吹向远方。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岛民搬着空调从码头上走过

渡轮还没来,等船的空当,杨爱红和几个女人们围拢在一起。女人们藏不住心事,住进新楼房的喜悦,总想与人分享,“自家新房都装成了啥样”,是最近见面聊天的“热门话题”。

“我家装的那个房子,我老头非要把客厅装成暖气片,卧室装成地暖。”

“那你是不是在卧室里光着脚,进客厅再穿上鞋?”女人们七嘴八舌地开着玩笑,一阵阵清脆的笑声,引得远处的海鸟也好奇地侧目观看。

“反正我是睡惯了火炕,我就把新房的小卧室里也装了个大炕,带加热板的。”杨爱红的这个装修方案立马得到了女人们肯定,纷纷点头:“这是个好主意!”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在岛上,村民们都是用煤炉子给炕供暖。

世代生活在岛上,大家已睡惯了热乎乎的火炕,每年11月份,几个邻居就会搭伙雇条船,把煤炭等物资从陆地运进岛,为取暖做着准备。

正说着,有邻居大姐拉着小拖车远远走过来,手里还拎着一袋子刚从自家菜地收获的大葱,嫩绿细长,根根支棱着。有人好奇地瞄了一眼拖车的布兜,里面是满满一兜子石夹红螃蟹,个个鲜活,张牙舞爪挥舞着两只大螯。杨爱红开玩笑地问:“新小区楼下就是超市,怎么,还不够你买的?”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岛民把早上刚捞的螃蟹和菜地里种的葱也带回了新家。

“我怎么觉得,市场上买的海鲜咋不是那个味儿呢?还是自己渔船捞上来的好吃。”邻居大姐不好意思地笑了。

“现在买个水果真是方便啊,以前都要上岛外买,想吃个水果费老工夫了。”有人感叹道。在海岛上生活,吃菜都是自己种,屋前屋后随便找席地,围起来就成了菜园,以白菜、萝卜等冬天好储存的菜居多。靠海吃海,对海岛居民来说,除了海鲜可以敞开吃之外,粮食、果蔬等一众食材都是不易获得的“珍稀货”。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岛民自己种的菜

寄托“念想”的旧物

“大爷,你搬个旧箱子干吗?”一位上年纪的岛民搬着箱子从女人们身旁走过,有人好奇地问。

“这可不是普通的箱子,这是我结婚时候的,40多年的箱子。”

岸上的人笑作一团:“大爷,你是什么也不舍得扔啊。”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岛民们简朴惯了,虽然分了新房,很多老人还是不舍得丢掉家里有纪念意义的旧物件,不辞辛苦地将它们一一搬运上岸。故土难离,能带走些寄托“念想”的旧物也是好的。

“我家老王刚才在厨房收拾东西的时候,对着那口锅端详了半天,说这么大的锅搬不走挺可惜的,以后过年捞不着煮20多斤的大肘子了。”杨爱红打趣道,“新房里可没有那么大的锅能盛得下大肘子。”

让杨爱红两口子心心念念的那口锅,岛民们管它叫“八人锅”,是海岛人家家都有的家什儿。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岛民们家家都有的“八人锅”

“听说老杨家分了6套80平米的房子,昨天就租出去一套,一个月房租一千多呢。”有人转移话题。

“前几天,我娘想家想得实在不行了,正月十五跑回岛上,住了一天就回来了,再也不提想家的事了。”

“就是,新房有暖气,楼下就是卫生站,老人住得多舒服,咱岛上都没个看病的地方,这要有个急症可麻烦了。”女人们相互会意地看了一眼,一阵沉默。

岛上几年前发生过一件不幸的事,令大家至今仍记忆犹新:常年出海打鱼,每家每户都有晚上7点半准时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那天刚播完天气预报,有位岛民心脏就不舒服,喘不上气来,他赶紧叫来媳妇和女儿,家人一边给他吃下速效救心丸,一边赶紧找来一艘快艇,拉着他就往岸上送,可还没到岸,人就没了。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快艇上空间小,都没有趟下的地方,又没遮挡,晚上海风呼呼地,这一路颠簸,人肯定受不了。不到60岁,可惜了……”有人轻叹道。

话题聊到沉默处,女人们开始拿出手机看时间,顺便低头刷起了微信朋友圈和抖音,寻摸着展开下一个新话题。

没有年轻人的村庄

“呦,这你儿子?你儿子自己写歌,自己唱,还成了网易云原创音乐人,太有才了!”有人翻到杨爱红刚发的一条朋友圈问道。

一提起儿子来,杨爱红的脸上立刻洋溢起自豪的神情,“前两天刚把他送走,回北京返校了。搬新家欢喜得不行了,待新家里不愿走,说要多住两天。以前住岛上的时候,过了年初一早早就走了。”

杨爱红的小儿子是海岛上走出去的少有的大学生,在北京一所大学里学音乐。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岛上的孩子读书不易,能读出“名堂”来,更是要付出额外的艰辛。曾经,岛上只有一所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孩子在岛上上学,升入四年级后就要到岸上的薛家岛小学上学。村里给高年级的孩子在岸上租了房子,三四个孩子住在一起,周一到周五住在岛外,周五下午才能回到岛上和父母团聚。

去年,竹岔岛小学送走最后一个三年级学生后,校园里已空无一人。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岛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老人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但是对年轻人来说,海岛并不宜居。很多岛民为了孩子上学、就医、谋生便利等,渐渐搬离海岛,在岛外租房生活的岛民也越来越多,后来常住岛民只剩下十几户,还主要是50岁以上的。

海岛渔村成了“没有年轻人的村庄”。

如今,搬迁中的村子更显冷清。站在村中的大街上,两侧的民宿、饭店都已大门紧锁,半晌儿看不到一个人影。刚过完春节,村口还高高挂着一串串红灯笼,门板上的春联还闪着油亮,是未着风雨的模样。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一条“海龙”的坚守

“船来了。”有眼尖的岛民喊了一嗓子,大家纷纷站起身来,“海龙号”远远地从海上驶来。

待渡轮靠稳,岛民们开始把东西往甲板上搬。杨爱红和丈夫抬着空调机,递给站在甲板上接应的邻居,大家相互照应着,成捆的棉被、小推车等杂物不一会儿就装上了船,甲板被塞得满满当当。船长站在岸边招呼道:“别堆那么高,挡着船舱视线了。”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海龙号”每天两班,是岛民们主要的交通工具。船是90座的,赶上岛民们集中搬家,下午发回去的这班,空座上放的都是些被子包袱,渡轮就这样满座了。

刚要开船,岛民杨大爷突然站起来,“等会儿,我家镜子忘拿了。”说着钻出船舱。

常年往返竹岔岛,船长和岛民们都是老相识,笑着摇摇头,拿热水冲开了杯底的茶,问坐在前排的岛民:“新茶,尝尝?”岛民摆手,会意地朝船长笑了笑,大家都知道要等上一阵了。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放在船舱里打包的被子

过了大约半小时,杨大爷抱着面一米高下的镜子,气喘吁吁地返回船舱,镜子上还印着大红“囍”,被几朵娇艳的花朵簇拥着。“这是我和老伴结婚时的镜子,得带走。”杨大爷不好意思地说道。

伴着船舱里的一阵笑声,“海龙号”开启返航的归程,又是40多分钟,回到出发时的安子码头。

杨爱红和丈夫搬着空调机走过长长的码头,她家的车就停在码头外。这时,码头上停满了前来接应搬家“大军”的货车和岛民们的私家车。其间还有鱼贩的货车,鱼贩们站在地秤旁,等着和带海鲜上岸的岛民进行交易。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矗立海岸百年的薛家岛的安子码头,曾经是连接青岛市区和黄岛的主要渡口,客流兴盛的时候,码头里设有公交车站,岛民下船后就可以坐上公交车去附近集上采购。随着胶州湾大桥和海底隧道的开通,市区到薛家岛的轮渡早已停航,如今进出港口的多是货轮,这艘2004年开航的“海龙号”,成了摆渡竹岔岛居民唯一的交通工具。

车辆载着岛民们渐行渐远,刚刚还人声喧闹的安子码头重归宁静。夕阳下,只剩“海龙”随海浪规律起伏,等待着下一次起航。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每天从高大的集装箱货轮旁边经过,“海龙号”被衬托得格外渺小,就像穿行在巨人王国。海岛静谧如世外桃源,隔海相望的西海岸新区发展日新月异,一艘渡轮连接的两个世界在星月长河里静默并行,时代瞬息万变如海上骤风,已势不可挡。

>>新家<<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老王,你帮我看看这个花瓶放哪好看。”

     “放红木沙发旁边不挺好的,多气派,还挺搭的。”

     “那你慢点搬,大老远从海上运过来的,你别再给磕着了。”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2021年3月5日,农历正月廿二,是个好日子。今年54岁的竹岔岛岛民杨爱红和丈夫王淑平搬进了位于西海岸新区银沙滩路的南岛小镇安置房。杨爱红的新家在一栋多层楼房里,113平方米,三室一厅都是全明采光,三楼的位置不高不矮刚刚好。这是分房的时候,杨爱红抓阄抓到的,“看咱这手气,简直就是牛年的‘牛’!”

谁都不想缺席

时间回到2021年1月9日。

这一天,竹岔岛198户岛民迎来整岛拆迁安置抓阄分房的时刻。安置楼房源共341套,其中多层181套,高层160套。

“那场面,比过年都热闹好几倍。就是不让放鞭炮,如果让放的话,那一整天鞭炮声估计不能消停了。”分房那天的场景,杨爱红还历历在目:大姑娘、小媳妇特意都化了妆,大家都穿着自己最中意的新衣裳,打扮齐整,就为了博一个抓阄的好彩头。还有走路颤颤巍巍的老人也被家人搀着赶到现场……见证这么重要的时刻,谁都不想缺席。

上午8点整,在青岛市黄岛公证处的现场监督公证下,安置楼抓阄分房环节在南岛小镇竹岔岛社区正式开始。

在此之前,岛民们已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让大家满心期待的南岛小镇,在建设规划中,要打造成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胶东海滨渔民风情小镇,小区有配套幼儿园、超市、卫生室等,周围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备,这里的楼房是2015年建成,2016年开始陆续分配,已经安置了渔鸣嘴、顾家岛、董家河、施沟、石岭子、刘家岛、鹿角湾7个社区2000余户居民,是个规模大、配套全的新小区。今后,竹岔岛社区的近200户居民将在这里与南岛七个社区的居民结成邻里,携手建设美丽乡村。

领号抓阄的岛民排成一条长龙,依次来到号码箱前抓阄。收回摸出号码的手,屏息凝神,在眼前慢慢打开,岛民们就像期待海上初升的太阳,看它慢慢跃出海面,洒下一片金光。

“你抓到几号楼了,让我看看——这么巧,咱俩还是邻居呢!”现场不时发出透着惊喜的高音儿。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哪有不好的房子”

“没什么不好的楼层,都很好,看这大片的新社区,洋气得嘞,哪有不好的房子!”杨爱红的脸颊就像三月里正盛开的粉玉兰,盈盈笑意挂上眉梢,嘴角止不住地上扬。

抓阄结束后,很多岛民按捺不住激动兴奋的心情,在附近的酒店里摆下一桌桌“庆祝宴”,叫上一众亲朋好友热热闹闹欢聚起来,那满溢的幸福,非觥筹交错不能表达。

“看你们这个小区,靠着西海岸最漂亮的海岸线金沙滩、银沙滩,过个马路就是唐岛湾湿地公园。这位置真是绝了。”

房子向来都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这一间间安置的新房有高层、多层,着实让人喜欢。亲戚朋友们围在一起,投来羡慕的眼光。

“这小区环境也好,房子建得多气派,红色的外墙,一进门那排尖顶设计的门楼子,就像欧洲小镇。”

“一进小区就是卫生站,看病也方便啊,咱住岛上连个看病的地方都没有。”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为保证把最好的房源留给竹岔岛的居民,新房交房前,西海岸薛家岛街道城市化办公室、施工单位、社区以及物业公司,一起对所有的房源进行了查验,有问题的地方进行重新装修、换件,一切不适合的房源被剔除出了待选名单。同时,在搬迁安置政策上,竹岔岛居民享受到了最大优惠,南岛当地此前是3间农房换120平方米安置房,竹岔岛岛民则是3间农房换160平方米。

竹岔岛居民都是祖辈生活在岛上,很多50多岁的岛民在岛上都有单独的院落,再加上老辈留下的房子,折算起来,怎么也能分到好几套新房。杨爱红把自己的房子和老人的房子放在一起折算,一共分到了两套113平方米和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村民们打包了洗衣机放在自家门前,准备搬走。

告别风浪

头天拿到自己的房号,第二天刚领到新房钥匙,杨爱红家的装修队就入户开工了。

“新房有供暖,赶在过年前先把老人的房子简装完,让老人先住进去,可以过个热热乎乎的新年了。”杨爱红这样计划着。

“家具全换新的。”在新家的布置上,杨爱红讲究“焕然一新”。

“行行行,换新的,什么咱都换新的,就是别把你老头换了就行。”丈夫王淑平打趣道。

杨爱红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结婚生子,早在西海岸新区买了自己的房子,小儿子还在北京上大学,年轻人只有过年才回来与父母住上几天。整个腊月里,杨爱红两口子穿梭在各大家装市场和家具卖场,忙着买装修材料和挑选家具,经过1个多月的奔波,新房基本收拾妥当。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新房里有暖气,是杨爱红最开心的事。

同样是岛上原住民,王大姐的婆婆和娘家各有一套院落,这次搬迁安置,她把两位老人的房子都折算进来,一共分到了5套80平方米的房子,“两个孩子都在岛外工作,年轻人喜欢自己住,分了房子给孩子们一人一套,要租要卖,他们自己看着安排吧。”

岛民们分的房子多,小区里好几家房产中介早都打听着找上门,寻问岛民们有没有租售计划。“小户型一套房一月能租个1000多块钱,就当给孩子们贴补点家用。”王大姐心里盘算着。

此前,王大姐一家在岛上有一艘渔船,自己家房子里还兼着做民宿和农家宴生意。王大姐的丈夫经常开船出去捕鱼,一大早赶落潮的时候出海,下午才能返回。捕到的海鲜做一桌子海鲜宴招待游客,旺季的时候一天能招待四五桌,全是自家掌勺。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所有的活都是老头干,他捕鱼,他做饭。”王大姐调侃说,自己就干点打下手的活,“你看我这手指头关节,肿得像胡萝卜,下雨阴天就疼,都是干农家宴累的。”

看了一眼坐在身边的丈夫,刚过60岁的年纪已是满头白发,王大姐有些心疼地说:“老头60多岁了,也干不动了,出海打鱼一个人风里来雨里去的,不干就不干了吧。住进这高楼大厦,咱也享享福。”

“上岸后咱就不是岛民了,现在咱是城市户口了,以后咱换个活法,咱也去公园跳广场舞,带孙子出去旅游。”王淑平跟妻子杨爱红憧憬着。

“现在每年夏天来西海岸啤酒城的人那么多,等旅游线路整合打通了,游客们在啤酒城里喝完啤酒,可以顺道去海对过的竹岔岛,再体验一下海岛生活,一条龙的旅游线路多丰富啊。”听说竹岔岛将与金沙滩景区、唐岛湾景区相结合,搞海岛旅游联合发展,王淑平心里有个打算,“不管什么时候,总是需要干活的人,到时候要是咱俩还想忙活,还回岛上来找点事儿干。以前咱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接待,以后等开发好了游客更多了,咱也回去接大团。”

>>老家<<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新房住得咋样?

岛上住得好

还是岸上住得好啊?”

搬家后时常有人

调侃着提起这样的话题。

到底哪里住得好,

一时没人给一个明确的回答。

“竹岔岛也有过繁荣”

3月11日,上午还是晴天,临近中午海上忽然弥漫开一片大雾,雾气缭绕,海岛对面的海岸线渐渐消失不见,“海龙号”下午的班次停航了。

岛民老王下午不急着回岸上,收拾东西有点累,坐在村口的台阶上休息,身后是他的农家宴饭店,也是一家人居住的地方。村口的台阶是个绝佳的“赏景台”,晴天时,岛对面西海岸新区的高楼大厦沿海岸铺展绵延,就像是一幅着色大气的画卷。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竹岔岛也有过繁荣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岛上最多的时候住了七八百人,结婚找对象都从岛内找,外村的根本进不来。”老王指着身后的房子说,“你看这些房子都是1979年左右村里统一盖的,那时候很多农村还是土坯房呢,我们就住瓦房了。”40年前,竹岔岛被授予“青岛市海珍品生产基地”称号,盛产的海产品远近闻名。

老王脑子活络,是个闲不住的勤快人。上世纪末,村里刚开始发展海域养殖,他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承包了海域养殖扇贝,“头几年养扇贝是挣钱的,后来养的岛民多了,养殖密度太大,扇贝出现杂交,死亡率特别高,一年下来,苗钱和心血都打了水漂。”

竹岔岛周围洋流比较多,曾经有岛民尝试过养海参,但撒下的海参苗却都被洋流带走了。上世纪90年代,沿海渔村开始兴建鲍鱼池子,竹岔岛的村委班子不同意围海建池,成了沿海为数不多的没有鲍鱼池子的渔村。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同比其他渔村,没有海参、鲍鱼这样高利润价值的海产养殖,在岛上挣不到钱,心思活络的年轻人开始了大规模搬迁,去岛外买房或者租房居住,从事其他行业工作,脱离了渔民圈子。同样因为没有围海乱建,海岛自热风光得以保护。

2000年以后,随着休闲渔业的发展,竹岔岛旅游优势凸显,顺势推出了渔家乐为主的“吃渔家饭、住渔家屋、观海岛景、享渔家乐”特色旅游。岛民就在自家院落里经营农家宴、民宿,旅游旺季的时候,游客不提前预订都吃不上饭。

老王家的房子因为位于村里第一排,上岛第一眼就能看到,位置好生意就好,加上还有渔船,一年下来能有二十多万的收入。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捡海菜回家的岛民

“打鱼,年轻人谁还干啊

远处沙滩上,岛民王大姐正在整理渔网,她已经忙了整整一天,二十几张网被整齐地一字排列开。离她不远处,邻居们正在海滩上弯腰拾海菜,冲王大姐招呼道:“看这海菜嫩得,不下来捞点?今天回不去岸上了,捞点海菜晚上好有个菜吃。”

“你们捡吧,我这活还没干完呢,今天要把这些网给弄利索了。”王大姐回道。

拆迁安置后,王大姐准备把家里的船和渔具都卖了。“不卖留着干吗?孩子们在外面上班,舒舒服服地一个月就能挣个生活费,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干出海打鱼的活啊。海上刮风下雨的,年轻人能吃得了那个苦?”

搬迁后,岛上渔船被统一停放在金沙滩附近的南屯码头。像王大姐这个年纪的岛民,孩子们都已离岛上岸,家里不管是农家宴还是渔船,都成了没人继承的产业。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岛民整理渔网,准备卖掉。

过了60岁,体力跟不上,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岛上又没有卫生站,养老就医着实不方便。“七八年没有卫生站了吧,以前有的时候也是简单开点感冒药之类的,再复杂的病也看不了。”王大姐说。

远处的海雾蒙了视线,老王坐在台阶上轻轻叹了口气:“可能再过5年,我就没有这么多犹豫和顾虑了。起码岛上70岁以上的老人还是盼着能上岸养老的。”

分了新房以后,很多老人把新房简单装修一下,赶在过年前就搬离了海岛。3月份是岛上最冷的季节,岛外都已经脱下羽绒服了,上了岛还要穿长羽绒服才能御寒。久居海岛,老人们关节都有点毛病,新房里有供暖,老人住得热热乎乎,用水做饭都方便,住在岸上的儿女们也能照应得上。

老海岛期待重振

顺着码头的路回望海岛,老王回想起老辈的传说:古时岛上野竹成林,与砣岛、大石岛、小石岛连片,将海水分成几个海岔,因此得名“竹岔岛”。村南岛顶上有一棵菩提树,学名“小叶朴”,相传是飞鸟衔来种子长成,距今已120余年,它的树冠就像一把擎天的巨伞,枝条上挂满祈福的红布条……

“这个年纪也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出去上班了。听说西海岸新区旅游投资集团要来开发竹岔岛,海岛开发好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回岛上找点熟悉的活忙活忙活。”年近60岁的老王期望着上岸后还能重回海岛。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近日,灵山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二期)陆岛交通码头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西海岸新区琅琊镇在斋堂岛村举办民宿及旅游开发项目开工仪式,投资1500万元,一期着重打造斋堂岛文旅接待中心及岛上民宿,预计将于7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不久的将来,竹岔岛将被保护性开发,结合海洋牧场旅游,形成与灵山岛、斋堂岛三岛之间和琅琊台临海旅游景区的海岛旅游联合区域发展。

随着一个个海岛陆续进入保护性开发新阶段,海岛游有望成为青岛海洋旅游的新业态和新品牌,为游客们提供与市区近海旅游截然不同的休闲度假体验,打造成为更具特色的品牌旅游目的地。

旅游资源的整合将为古老的竹岔岛插上振兴的翅膀。

坐久了石头台阶屁股硌得疼,老王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土。他回望了一眼这座熟悉的村子,雾气中的海岛更添仙境魅力。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海岛统一开发后,希望它能建得越来越好!”这是老王的心愿,也是岛民们的心愿。

大海,就横亘在他们新居所的南岛小镇对面,新小区名字中的“岛”字暗暗慰藉如风往事。竹岔岛,明珠一般的竹岔岛,就种在心里,已经无法搬走……

不远处海浪激荡,涨潮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753 字。

转载请注明: 新闻周刊丨2900米的迁徙,搬上水缸住新房!竹岔岛居民离岛上岸,奔向新生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