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口终于“名副其实”

  新华社郑州9月19日电(记者牛少杰 何娟)“花园口”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镇,它的地名很美,但在近代史上并没有花园,每当提起它时,让人联想到的可能更多的是苦难。

  然而,记者9月18日沿黄河骑行路过花园口旅游区时却看到,这里花木葱茏,景观别致,游人在此漫步休闲,俨然已经成为黄河岸边的一处“大花园”。

花园口终于“名副其实”

  ↑这是9月1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拍摄的花园口旅游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去花园口的路是一条沿黄河的生态廊道,廊道两旁是高大翠绿的松树,阳光从树顶洒下,在路面上形成一条光带。道路两边规划了绿色的骑行通道,就像松树的绿色投影到了路面上。优美的景观吸引不少骑行爱好者前来观光,但很多人都会在路旁的一面黑色浮雕前停下脚步。

  这是黄河花园口掘堤扒口处,浮雕上人物衣衫褴褛,步履沉重且神情凄然,再现了百姓遭遇洪灾后的场景,同时也记录了一段沉重的历史。

花园口终于“名副其实”

  ↑这是9月1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旅游区拍摄的黄河花园口掘堤扒口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花园口曾是黄河母亲身上的一处伤疤,历史上就曾屡遭水患,传说花园口历史上有过花园,也是被洪水所毁。相传明嘉靖年间,黄河岸边许家堂村出了一个吏部尚书,名叫许赞,在这里修建了一座花园,种植四季花木540亩,终年盛开不谢,后来洪水把这座花园淹没了,只留下了一个渡口,便取名为花园口。

花园口终于“名副其实”

  ↑这是9月1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拍摄的花园口旅游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花园口的名字来源于黄河洪水,而花园口旅游区的建设则是以防洪为基础。景区于1989年依托黄河防洪工程起步建设,全长3公里,占地面积12.85平方公里,毗邻水域面积约80平方公里。多个景点形成了错落有致、绿树繁茂、人水和谐的生态文化景观带,近年来年均国内外游客接待量达300万人次。

  花园口建成“大花园”,得益于人民治黄七十多年来黄河安澜的巨大成就。“没有黄河安澜,花园口旅游区就没有建设基础。”郑州黄河河务局局长艾广章介绍,自1946年以来,包括花园口在内的下游堤防工程先后经历四次统一的加高培厚和标准化堤防建设,先后战胜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大洪水12次,基本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下游堤防全线达到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设防标准。

  如今的“花园口”已经成为展示人民治黄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亲近母亲河的近郊观光胜地。沿着花园口景区步道,黄河岸边垂柳迎风摆动,滩涂湿地水草丰茂,凭栏远望,大河滚滚东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69 字。

转载请注明: 花园口终于“名副其实”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