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发力: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有效供给不足是制约青海省旅游业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流的生态资源未能形成一流的生态产品,体现在对青海省生态资源潜力挖掘和价值实现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需要深入挖掘青海省所蕴藏的生态资源潜力和价值,深化供给侧改革,将优质的生态资源向优质的生态产品转化,从而实现资源应有的生态价值,向国际国内市场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态旅游产品,最终达到生态产品的供给与消费之间的供需平衡。

一、建设生态旅游景区

(一)深化培育十大生态旅游目的地

十大生态旅游目的地包括现有的青海湖、塔尔寺、互助土族故土园、祁连阿咪东索4个5A级旅游景区,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两大国家公园,还包括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在国际国内知名度较高的热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金银滩原子城景区、贵德高原养生休闲度假区以及茶卡盐湖景区。首先,5A级旅游景区要对标国际国内生态旅游先进发展水平,继续夯实景区设施与服务基础条件,引导景区旅游产品和产业要素向生态化转变,使其成为青海省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主阵地。其次,国家公园要强化国家公园各入口社区职能,依托入口社区重点培育自然教育、生态研学等生态旅游产品,并配套完善各项基础与服务设施;在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开展生态观光、生态体验等生态活动,将国家公园培育成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展示窗口。第三,加快推动金银滩原子城景区、茶卡盐湖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启动热贡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贵德高原养生休闲度假区提质升级工作,培育成为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梯队力量。第四,依托旅游景区周边城镇和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集中建设餐饮住宿等接待设施,配套完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形成区内游览区外接待的生态型开发模式。通过不断努力将十大旅游目的地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海生态旅游名片。

(二)全面实施旅游景区生态化建设

对省内现有的A级旅游景区进行生态化提升,重点提升内容包括:拓展景区自然教育、生态研学等生态旅游功能,推出生态旅游专题产品;加大景区评A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生态产品等影响因子的检测力度,引入景区破坏生态环境一票否决制,推动评A景区生态化建设;鼓励景区接待服务生态化,开展景区内部餐饮、住宿、交通组织、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要素的生态化改造提升行动。

(三)推动自然保护地发展生态旅游

创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鼓励自然保护地推出预约式和订单式的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服务,提升生态旅游品质,展示大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方面各类自然保护地要在规划层面纳入生态旅游发展相关内容,落实建设主体和建设项目;另一方面推动自然保护地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纳入到A级景区评定工作当中,完善自然保护地访客接待服务与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体系。

(四)建设生态型旅游度假区

“十四五”期间,在全面建设已评定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基础上,重点推动贵德县和新华联国际旅游城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旅游度假区发展生态旅游,严格审批旅游度假区内的建设项目,保障区内大气、水、噪声、土壤等环境质量达到相应标准;强化度假区内的公园绿地建设,提升绿化水平,鼓励度假区内建筑设施采用节能技术;从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设计、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升生态化建设水平,打造生态型旅游度假区。

二、构建生态旅游线性产品体系

(一)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

密切衔接青海省“一环两廊六区多点”的生态旅游总体布局,以国省道为基础,以三江源、黄河上游、青海湖、祁连山、昆仑山、“丝绸之路”青海道、“藏羌彝”文化走廊等为依托,打造景观优美、体验性强、辐射能力广、服务完善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优先推动青藏公路、227国道、214国道、315国道、沿黄公路等生态资源富集的线路产品建设;重点利用国省宣传推广平台和互联网新型传媒,强化线路产品对外营销。

(二)建设生态旅游风景道

以青海省现有的公路交通骨架为基础,构建连接省内重点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的风景道体系,其中“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4条核心风景道,包括祁连山风光生态旅游风景道、青海湖人文生态风景道、黄河上游生态景观风景道和海西州盐湖主题生态旅游风景道。后期逐步打造唐蕃古道、三江源、河湟文化、热贡艺术、昆仑文化等多条风景道,形成“4+N”的生态旅游风景道发展格局。风景道在规划建设中要充分体现自然人文景观内涵,完善游憩功能,增强游憩服务设施,修复或重建沿途有历史人文价值的标志性古迹,营造富有地域特色、主题鲜明的公路景观,激发出风景道的交通价值、美学价值、游憩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完善道路沿线配套服务

围绕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和生态旅游风景道,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道路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提升道路交通通行和运输能力;依托道路沿线的节点城镇、服务区、加油站等,布局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并通过建设自驾车营地、服务驿站、露营点等,进一步完善线路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餐饮、住宿、观光、购物、娱乐以及车辆维修、应急救援等多样化的旅游服务;完善道路沿线的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观景台、摄影点等配套服务;按照属地化和部门化管理原则,强化道路沿线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形成生态旅游特色城乡体系

(一)建设青海省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推动西宁市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格尔木市、玉树市创建省级旅游休闲城市,初步形成“一核两极”的城市旅游发展架构;结合旅游休闲城市建设,按照旅游休闲街区标准,配套建设一批旅游休闲街区,做到旅游休闲功能突出、旅游休闲产业完善、旅游休闲环境和谐、以满足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旅游休闲需求,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注重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建设的生态属性,将优化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不懈的开展,强化城市公园和绿地建设,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森林城市和生态城市。

(二)提升特色小镇生态化建设水平

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加大对特色小镇生态建设的支持力度,拓展小镇生态空间,重点围绕生态养老、特色民宿、体育健身、休闲观光、高效农业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康养小镇、运动休闲小镇品牌,为特色小镇发展充实产业基础。建设一批具有生态资源禀赋的生态特色小镇,如互助县加定镇、湟中区群加乡、门源县仙米乡、泽库县麦秀镇等。

(三)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赋能

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中蕴含的生态价值,有效利用乡村自然山水、森林草原、田园花海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同时,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现有乡村旅游景区整体环境质量,完善乡村与景区各类基础设施和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助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有效破解乡村旅游同质化和低端竞争局面。

四、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

(一)推动生态旅游与自驾车旅游深度融合

目前,自驾车旅游已成为游客最主要的出行方式,甘青旅游大环线、青藏线等大尺度多景点串联的自驾车旅游线路持续火爆。抢抓发展机遇,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优先原则,加强自驾车旅游所依托的自驾车营地、服务驿站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建设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型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通过对沿线环保主题标识标牌、线路景观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提升对自驾车游客的环保教育覆盖度;鼓励沿线景区推出生态主题旅游产品,打造生态主题自驾车旅游精品线路。

(二)推动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深度融合

鼓励省内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目的地结合自身优势,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发展的双轮驱动模式。注重将养生观光、生态住宿产品植入红色旅游当中,通过对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环境整治、植树造林、生态治理,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牧业系统,进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为红色旅游护航。

(三)加快多元融合新业态发展

加快生态旅游与农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深度融合,培育生态康养、休闲健身、文化体验、生态研学、自然教育等新业态新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农牧民开展森林人家、草原人家等生态型旅游接待活动;发挥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将生态主题融入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保护当中。

五、推动旅游要素生态化建设

(一)鼓励发展生态绿色餐饮

以安全健康、低碳环保、诚实守信为理念,以科学的设计、高效的管理和贴心的服务为基础,以资源效率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为旅游者提供规范、便利、优质的餐饮服务。从就餐环境、食材选取、烹饪加工、清洗消毒各个环节入手,提升餐饮供给的生态化。

(二)合理配置生态旅游住宿

要因地制宜布局生态旅游住宿设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住宿设施的选址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建筑设计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充分考虑节能节水和废弃物排放,建设施工过程中应配套完善各项环保举措;鼓励酒店、民宿、自驾车营地等住宿设施减少使用一次性设施设备,对住宿游客开展节能节水减排宣传。

(三)推动生态旅游绿色交通建设

推动城市公交服务网络延伸到周边主要生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生态旅游景区推广公共自行车、畜力交通、环保车辆、新能源车辆交通服务;景区停车场严格按照生态停车场要求进行建设,并逐步配套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完善交通信息服务,初步构建完善的生态旅游交通信息化网络体系。提升城市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优化公交线路,持续建设完善自行车绿道和人行绿道,倡导绿色出行。

(四)创新生态主题娱乐产品

依托不同类型的生态资源,设计主题性强、活动新颖的生态旅游娱乐产品。如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森林徒步、森林迷宫项目;依托湿地资源开展湿地观鸟活动;依托山岳型生态资源,开展低空飞行、登山探险等;依托冬季冰雪资源开展滑雪、攀冰等活动。同时,以具备类型多样的生态旅游主题节事活动为抓手,丰富旅游娱乐产品。

(五)创新生态旅游衍生产品

深入挖掘生态资源所蕴藏的生态价值,围绕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发展目标,推出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旅游特色衍生商品系列,强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认证和推广;以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地为主题,设计独具青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青海生态旅游IP矩阵,提升对文创产业的扶持力度,强化文创知识产权保护,繁荣生态旅游文创市场。

(作者系青海景源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青海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专家,青海省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专家)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243 字。

转载请注明: 供给侧发力:高质量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