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生动展现了三五九旅部队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三五九旅革命前辈就地转业,在西北边陲戈壁荒滩上,屯垦戍边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展示一师阿拉尔市现代农业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图为纪念馆正面,据了解纪念馆整体造型理念为破土而出的萌芽。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中国青年网阿拉尔9月29日电(记者 石伟强)“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曾经王将军用这四句话高度概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历史沿革。9月28日,“协同发展向西望 续写丝路新篇章”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艰辛历程。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纪念馆大厅内的巨型雕塑,生动形象地呈现了“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场景。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纪念馆内参观的宾客游人如织,据记者了解,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陈列面积7000平方米,自2009年9月开馆以来,接待游客380余万人次。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图为王震将军带领解放军在解放新疆前夕翻越祁连山的复原情景,战士们在没有充足物资的情况下,穿着单衣服、单裤和单鞋,用两天半时间翻越了4300米的祁连山。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解放军在参与解放新疆的任务中,从陕西出发,走一站打一战,大大小小经历22个战斗节点抵达甘肃酒泉。1949年10月1日,战士们通过无线电聆听了开国大典。行军过程中解放军在甘肃临洮解放了当地女子师范学校里的学生和教师,之后她们自愿跟随解放军一起来到新疆。她们的行军速度和主战部队不同,所以只能自行前往新疆,她们给自己了一个名字叫“炮兵团”,因为行进困难,鞋子每两天会磨破一双,双脚布满水泡和血泡。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图为1950年解放军部队进入新疆时最初使用的建筑“地窝子”。据说,当时新疆流传着一首诗:新疆好,新疆好,新疆楼房三尺高,下面住着四根棍,上面铺着芨芨草。这三尺高的楼房就是指“地窝子”,采用向下挖掘的结构,高1.8到2米,依靠胡杨树才能保证结构稳定。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图为“地窝子”内部(图中红色亮点为现代监控器)。据了解,这样的地窝子在当时已经属于豪华版配置,里面有胡杨木的床,上部有横梁,顶部有天窗,只有新人结婚才能使用。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图为雕塑“军垦第一犁”。据了解,兵团战士使用的犁被百姓称为“二牛抬杠犁”,兵团刚进入新疆时畜力十分短缺,只能采用人力代替畜力的方式进行生产建设。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图为当时兵团战士用胡杨木做菜墩,用废旧油桶做炊具。“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都有乐观向上的心态。”解说员说。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1958年,一师党委决定在荒原上挖一条饮水总渠,要求由男同志参与。这个时候20多个姑娘自告奋勇参与其中,工作一段时间后还剩下5位姑娘,她们自发组成战斗突击小组,每天挑灯夜战,用衣服和床单改造担子,创造每人每日运送72立方米的好成绩,超越不少男同志,她们被称为“塔河五姑娘”。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田开垦全部依靠人力,兵团刚成立时,就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1979年王震将军访问日本时,带回了一卷地膜,便电告一师师长林海青,号召自行开发研制地膜植棉机并加以推广。经过三年的努力,一师八团率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地膜播种机,将亩产从38公斤提高到155公斤,开启了兵团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图为中国第一台地膜机。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图为一师阿拉尔市城市规划沙盘,中间宽阔的河流为塔里木河。据了解,如今一师阿拉尔市被确定为南疆兵团中心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称号。这座军垦新城、塔河明珠正以其昂扬的斗志、蓬勃的姿态、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青年网记者 石伟强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09 字。

转载请注明: 【续写丝路新篇章】从红色印记里见证“塔河明珠”的光辉历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