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孔乙己》:为何说没有“茴香豆”,就没有《孔乙己》?

《呐喊》文集是鲁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做的的短篇小说合集,主要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高举理性旗帜,隐喻暗讽。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希望用“呐喊”唤醒“熟睡”的人民,意图以笔为针治疗国民的病苦,带领他们在精神层面走出封闭的“铁笼子”。其中,《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后第二篇讽刺批判封建礼教和文化的小说,文章利用主人公矛盾的性格和扭曲的心理来反映封建文化对人民灵魂的禁锢、对社会无形的压迫。“茴香豆”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每次的出现都恰到到好处、意义深远,堪称精彩。

重读《孔乙己》:为何说没有“茴香豆”,就没有《孔乙己》?

一、“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孔乙己每次去店里大抵都点这两样东西,而后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着,但是他却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体现了孔乙己的穷困潦倒,他知道自己无法与那些地主、有钱人同坐包间雅座;“穿长衫的”说明孔乙己打心底里还觉得自己是个读书人,长衫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唯一”则说明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以读书人自居,却只有着和短衣帮一样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他既不属于上一级,也不愿沦为下一级,成为了店里不伦不类的存在。封建思想的毒害是造成他这种尴尬境地罪魁祸首,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成了他迂腐和死要面子的最强罪证。在解放战争之前直至解放战争过后的一段时间,穿长袍是读书人的标志,新文化运动发起之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长袍逐渐被其他服饰所取代。但以孔乙己为代表的一群人,他们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改变自己被腐蚀到根的思想,受到周遭的嘲讽是必然的结果,同时也注定了他们被社会所淘汰得命运,真是既可怜又可悲。

重读《孔乙己》:为何说没有“茴香豆”,就没有《孔乙己》?

二、茴字的四种写法

有一回孔乙己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他为什么会主动问我这样一个还是孩童的伙计此种问题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为了找到他一丝丝的存在感。作为唯一站着穿长衫喝酒得人,他内心的孤独只有自己能懂且无处发泄,苦闷的他选择在“我”这个看上去还算友善的孩童身上找到些存在感。所以当我表现出不想回答的不耐后,他显得很失落,迫切的希望我能回答他的问题。在我出于应付的回答后,他显出极为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了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孔乙己已经深深地陶醉在洋洋得意的喜悦之中,觉得自己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通过对比,表现了在封建社会人们的夜郎自大,无论是“我”还是孔乙己,无论处于什么阶层,对周围世事皆是冷漠,麻木到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毫无“温度”可言。

重读《孔乙己》:为何说没有“茴香豆”,就没有《孔乙己》?

三、“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孔乙己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可能忘却了寂寞与忧愁,出于内心的善良和本真,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可千万不能小看这“一人一颗”,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孔乙己吝啬只给每人一颗,但殊不知一盘茴香豆本就没有多少,能给到每人一颗恰恰体现了孔乙己的慷慨大方。谭彪喜说过一段看似直白却饱含哲理的话

“一个有一万块钱的人为你花掉一百块,你只占了他的百分之一;而一个只有十块钱的人为你花掉十块,你就成了他的全部。”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无论是吃完豆还继续想要的孩子,还是着了慌、忙着伸手护住盘子的孔乙己,都体现了当时人性的自私,从侧面对那个人人自危,毫无信任可言的社会进行了批判。

四、最后一次未点的“茴香豆”

中秋过后的一个下半天,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孔乙己没有点茴香豆,但这次他是坐着喝酒的。他终是褪去了长衫,穿上了破夹袄,同时褪去的也是他内心的骄傲与坚持。面对老板的嘲讽,他却没有十分辩解,他的腿在丁举人家偷东西时被打折了,他死要面子的虚荣也被“打折”。但穷困到这种地步他还是不忘喝酒,即使只有四个钱,即使只能用双手爬行,他还是选择了喝一碗,充分体现了他的无药可救,当时社会的无药可救。老板到头来也只是关心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对他的死活从未过问,大约孔乙己已经趴着离开了人世。

重读《孔乙己》:为何说没有“茴香豆”,就没有《孔乙己》?

总的来说,《孔乙己》是一篇有幽默色彩的悲情小说,以“茴香豆”为线索展开了许多细节描写,展现了孔乙己的善良和慷慨,更展现了他的无药可救。鲁迅先生想展现的无药可救不单单是孔乙己,更是那个走向没落、走向腐朽的封建社会,更大程度上是那个社会毁了像孔乙己这样天真的人。孔乙己罩住的“茴香豆”也仿佛让整篇文章带有“茴香”,回味悠长,香摄人心。

重读《孔乙己》:为何说没有“茴香豆”,就没有《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谭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晨报副镌,1924.

?鲁迅.狂人日记?//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066 字。

转载请注明: 重读《孔乙己》:为何说没有“茴香豆”,就没有《孔乙己》?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