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配出好“眼镜”​助力冬奥观天气,气象研判达到了“百米级、分钟级”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4日讯(记者邓小龙  通讯员蔡列飞)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期间,国家气象局专门成立气象保障服务特别工作组,三颗气象卫星(FY-4A、FY-4B和FY-3D)直接参与服务,与地面气象站密切关注赛场“风云”变化。4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利用相关技术,助力实现赛事期间气象研判“百米级、分钟级”要求,为冬奥会气象影像配上了一副好的“眼镜”。

武大配出好“眼镜”​助力冬奥观天气,气象研判达到了“百米级、分钟级”

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研判现场,中心主屏为武汉大学保障的产品之一。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开敏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国产卫星几何、辐射、信息提取方面的研究,针对我国风云气象卫星成像特点,研制影像质量提升及衍生产品制作方法。去年12月冬奥会准备阶段起,该团队就每日向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经过技术处理的100米影像及定量产品,并配合开展冬奥、冬残奥场地及周边地区精细化积雪遥感监测、陆表温度反演分析等工作。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卫星总师胡秀清研究员介绍,风云三号D星(FY-3D)是此次冬奥、冬残奥会气象保障的核心数据源之一。该星是国内新一代高分辨率气象卫星,具有超好的性能和应用前景。然而,由于其影像分辨率的限制,不利于细节识别与精细化气象研判。

针对这一问题,孙开敏团队经过前期分析论证,研发了一整套风云三号卫星影像质量提升方法和产品生产业务流程,能够自动完成全球任意区域风云卫星数据预处理、无云图合成、影像超分及定量产品制作等。

“有时候,卫星成像分辨率不高,看不清地面上的细节。”孙开敏解释说,“而我们的方法就像给气象专家配了一副合适的‘眼镜’,让原来的影像变得更清晰,细节更容易识别,更利于赛场环境研判。”

据悉,该团队还将质量提升后的风云卫星影像用于减灾防灾、生态环境保障,积极配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制作了灾害监测产品,将遥感技术真正应用于大众民生。

【编辑:丁翾】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799 字。

转载请注明: 武大配出好“眼镜”​助力冬奥观天气,气象研判达到了“百米级、分钟级”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