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卡换卡拓展社交,孩子卡片消费需引起注意

一张奥特曼的照片,再加上一串战力数值就能做成的卡片,在大人看来平平无奇,但在孩子眼中却如同珍宝。通过集卡、换卡、“互相吹牛”形成的“卡片社交”,也经常出现在小朋友的圈子中。为了追求更稀有的卡片,孩子买起卡包来毫不吝啬,而“拆包即得”的赌博式快感更是让孩子欲罢不能。

买卡换卡拓展社交,孩子卡片消费需引起注意

难懂的暗号 孩子的“江湖”

“你有LGR吗?”

“有啊。”

“送我一张呗!”

“那不行,得拿你的黑金换……”

傍晚时分,6岁的满满与邻居小伙伴一碰面,就是一连串的“暗语”。身旁的父亲想说上几句,却插不上嘴。

孩子们口中的“LGR”“黑金”,指的是以日本特摄剧“奥特曼”为主题的收集式卡片。如扑克牌大小的卡片,印刷着各类奥特曼、怪兽的形象,下方则是角色的攻击力、防御力等数值。

“一个六岁、一个十二岁,俩孩子的共同语言也就是奥特曼了。”作为“几代人的回忆”,奥特曼成为孩子们沟通的纽带,已不是近两年才有的现象。不过满满爸爸关注到奥特曼卡片,还是这一年多的事。

“最初孩子跟我要,就是看到小区里的哥哥在玩。”在满满爸爸看来,奥特曼卡片的娱乐性并不强,也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无非是比拼卡片上的数值。而这些数值的大小,不仅由卡片上的角色决定,还取决于卡片的稀有程度。稀有度分为多个等级,比如“R(普通)”“SR(稀有)”“SSR(非常稀有)”等等。就算都是同一个角色,版本越稀有,战斗力也会越高。

2岁孩子小波的爸爸,带孩子下楼遛弯时,也经常能看见一群六七岁的男孩围在小区广场的石桌旁,桌子上铺满了奥特曼卡片。因为这群孩子每次的讨论都十分热闹,小波爸爸不免好奇,旁观过几次。

卡片上写着攻击力和防御力,按说比较数值大小就应该能知道谁强谁弱。但小波爸爸发现,孩子们玩卡片的规则,往往由其中一个叫小岳的孩子当“裁判”决定。小岳是这群孩子中拥有卡片最多的,桌子上好多珍稀卡也是他从家里拿来的。根据小岳的解释,这些卡不仅要比数值,还要比场地效果和必杀技,各种名词把小波爸爸说得蒙了圈。

“那这些卡里哪个必杀技更厉害呢?”小波爸爸的问题一出口,孩子们立刻炸了锅。有人说这张,有人又说那张,每个人都有一套理由,但最终的“解释权”,往往还是掌握在小岳手里。

只要高级卡 普卡当场扔

满满第一次购买的卡片来自小超市,2块钱一包的价格不贵,满满爸爸也没有太多犹豫,本着“趁机教下数学”的思想,他给孩子一共买了5包,花了10块钱,总共开出了40张卡。“可把我娃乐坏了,比100块的玩具都好使。”

一开始,满满拿着手里的卡就已经玩得很开心,但当他加入到小区孩子互换卡片的“江湖”中,才发现这40张卡根本不够用。没办法,满满爸爸只好继续购入其他卡包,半年的工夫,“花了也有几百块”。开出的卡中,有好多完全相同的普通卡,换也换不出去,只能留在抽屉里“吃灰”。

相比于满满,9岁的小然花费更多,足足有几千块。一本“集卡册”,让他成为小区里的焦点。即便不懂奥特曼卡片,仅从卡册里印刷精致的卡片,就能猜测出卡册的价值不菲。

虽然花了很多钱,但小然的父亲不以为意,在他看来,“玩这个总比玩手机强”。唯一让他有些在意的,是孩子对卡似乎过于“珍重”,甚至还会在网上搜寻“开卡秘籍”,“总觉得有些玄乎,我就是给他提些要求,比如看书、做作业,达到要求才能买新卡。”

记者走访了多家开在小区和学校周边的小卖店,发现这种收集类卡片已经成了店里的标配,有的被摆在一进店最显眼的货架上,还有的放在收银台上边,付款时一抬眼就看得到。

除了奥特曼,还有其他动漫和电影人物的卡片,但整体来说还是奥特曼卡片的数量最多、最受欢迎。

“买的孩子可多了,每天都有。”一家文具店老板表示,有的孩子来的时候顺手买一两包,还有的孩子出手更加阔绰,十几二十包地买,“买完了在门口就拆,普通卡直接就扔了,就要那个高级卡。”

卡包档次多 概率说不清

记者看到,奥特曼卡片大多以“卡包”形式售卖,每包8张卡。除了满满爸爸买过的2元包,还有1元、3元、5元、10元等档位。老板介绍,不同档位卡包开出高级卡的概率不同,越贵的越容易开到好卡。但记者对比各种卡包的包装,发现上面没有任何关于所含卡片等级的说明。

10元的卡包,能开出几张好卡?开出的卡一定比2元包的好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老板也表示不太清楚。“就跟现在的盲盒一样,你开出来什么是看运气的。”由于卡片不单卖,孩子们必须整包整包购买,这也意味着很有可能会开出很多重复的卡片。

买卡换卡拓展社交,孩子卡片消费需引起注意

玩具店里的奥特曼卡片礼盒,价格比卡包要贵得多。

在更大一些的玩具专卖店,记者也看到了摆放奥特曼卡片的货架。这里卖的都不是散装的卡包,而是整盒的“卡片礼盒”。礼盒分为多个版本,最便宜的也要100元,贵的则在300元左右。店员介绍,礼盒里有一些更高等级的卡,散装卡包是开不出来的。想要获得这种“超高级卡”,成本显然比开散装卡包高得多。

大多数礼盒,也没有标出高级卡和超高级卡的获得概率。在一款“传奇版”套装的包装上,记者看到了“收录稀有卡片”的文字说明,但具体收录了多高的等级,开出的概率是多少,并不清楚。另一款“两周年纪念礼盒”,写着肯定能开出“2张两周年限定XR卡”,此外还“有几率获得”GP、LGR、UR等超级稀有卡,但几率是多少并没有写明。

这种“看运气抽角色”的销售模式,不仅出现在卡片市场,还出现在许多网络游戏中。因为每次抽奖和开卡都带有不确定性,像赌博一样“令人上头”,有些玩家甚至是未成年人,为了抽到稀有角色不惜投入大笔金钱,最终仍然求而不得,这也引发了多起家长和游戏厂家的争执事件。为了遏制这种现象,监管部门在2016年印发并实施了一项规定,要求游戏运营企业必须公布稀有角色的获得概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玩家的“赌博式”消费。但这种强制公布概率的规定,目前并未见于实体卡片售卖市场。

买卡换卡拓展社交,孩子卡片消费需引起注意

奥特曼卡片货架,往往摆在小卖部的显眼位置。

建议

卡片怎么玩 家长多引导

孩子玩卡片带来的快乐,父辈并非不能体会。在满满爸爸的少年时代,有着几乎同样的玩物——小浣熊水浒卡,大家也会互相交换手里的卡片,讨论卡片角色的背景故事。但那个时候,卡片还是零食的附属品,孩子们是以购买零食为主要目的,卡片只是顺带,更不会因为想要收集卡片而一下子买上十几、二十包零食。

但现在,卡片已经成了一种完全独立的商品,不用费劲吃零食,获得方式更加“简单粗暴”。而“拆包即得”的快感,也让一些孩子欲罢不能。近日一则新闻称,广东中山一名7岁的孩子,暑假期间沉迷上了奥特曼卡片,还偷拿了家里的2500元去买卡包。孩子妈妈发现之后,想把卡片拿回去退货,却遭到了商家的拒绝。

为什么孩子会如此沉迷于卡片?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认为,年龄小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关于“自己是谁”这个问题还不太清楚,需要从别人的口中获得对自己的评价。而一个孩子手里的卡片“更牛”,就更容易受到其他同龄孩子的肯定,他也更愿意为了这个目的去购买卡包。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进行价值观的引导,让孩子明白不应该比较彼此的物质,更应该在学习习惯、意志品质这种精神层面进行比较,帮孩子在这些方向上寻找榜样。此外,家长也应该对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加以肯定,让他不仅仅从“卡片社交”中获得认同感。

张昕表示,在开展引导之后,如果孩子仍然控制不住购买欲,家长还是要采取干预措施,把控好孩子的零花钱和家里的钱财。另外,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事先进行一些约定,可以买卡包,但是一周只能买几包,或者必须完成学习任务才能买。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也可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需求是被尊重的。

来源:北京晚报 | 记者 莫凡 吴楠 插图 宋溪

流程编辑:u025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064 字。

转载请注明: 买卡换卡拓展社交,孩子卡片消费需引起注意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