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象征着人类的“一大步”迈出,人类的航天事业就愈加繁荣。

并不满足于卫星的探索,人类又对自己的“邻居”火星多次发射探测器,然而时间过去几十年,却至今没有带回土壤研究。
科学家们纷纷表示: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火星土壤太奇怪了,带回地球可能会有未可知的后果。
火星
火星在太阳系当中的位置处于地球和木星之间,由于周转轨迹的不同,它距离地球的距离在5500万公里到4亿公里之间。

位置靠近木星的陨石带,铸就了火星上大大小小的坑洞。
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5%,直径是地球的一半,整体看上去比地球要小不少,似乎只有月球大小,实际上火星是月球的两倍。
星球的颜色通体呈现橘红色,在我国古代通常有称火星为“荧惑”,意思是火星整体看上荧荧如火,位置并不固定,让人倍感困惑。
在火星的探索方面,从1964年对火星发射的第一个探测器开始,人类陆陆续续发射了十多艘无人航天探测器。
并且在火星的探索当中,逐渐解开了火星的神秘面纱。

很有可能存在的水源
火星的表面大多由细碎的砂石组成,在地形地貌上与地球的沙漠地形极为相似,当中还存在峡谷和高地。
在探测器传回地球的数据当中,科学家惊讶地发现火星地表上有水源流过的痕迹,这些痕迹遍布于火星的表面上。

有的是由洪水流过之后形成的沟壑,有的则是在降雨冲刷下地面逐渐被打磨出降水的痕迹。
根据这些遗留的痕迹判断,火星在远古时期存在过大量的水源,当时的水星也不像是现现在一样,全是砂石土坑。
在远古的水源状态极有可能是地表径流,后来也许是因为公转周期的改变或者是大气的变化,地面的水源全部消失,固态水资源。

火星的南北两极就存在着冰覆盖的极冠,极冠呈现一片雪白色,起初科学家认为这是由干冰组成的极冠,是二氧化碳在低温下形成的。
越来越多探测器的探索,这才推翻了了极冠上的是干冰的说法,在南北鸡两侧其实都是水冰组成的极冠,而干冰只有表面上薄薄的一层。
除了南北两极之外,火星的水资源都以固态水的方式深藏于地下。

美国的火星奥德赛号探测器就曾用X光线探测出土壤之下水的存在,它们大多储存在北纬60度到极点之间。
就当时而言,以上都是探测器基于探测结果得出的最合理的推论,谁也没有真正在火星挖出过冰。
直到在2008年凤凰号对火星的挖掘当中,便证实了固态水的存在于火星土壤之下的水资源。
当时凤凰号在火星上挖到八块白色晶体,几天后白色晶体便升华在火星上,一下子就排除掉盐结晶的可能性。

加上凤凰号上还有水蒸气的出现,科学家判断八块白色晶体就是液态水冻结而成的。
不少听到消息的人都非常高兴,有水的存在,那么火星上有没有可能存在生命体呢?
火星上的生命体
火星上究竟是否存在生命体,答案是,可能性很大。
2000年一块来自火星的陨石被美国的科考队员发现并迅速带回研究室封存,在对陨石的研究当中科学家发现了类似于微生物的化石结构,这是证明火星存在生命体可能性的直接证据。
不过由于陨石的年代太过久远,处于陨石当中“微生物”化石结构也有可能只是矿物结晶,在风沙侵蚀下形成了微生物的形状。

从此科学家就开始了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体的争论,一派认为这就是生命体的标志,另一派认为还需要更加确凿的证据。
2004年一直致力于探索火星生命的海盗号探测器在检测泥土当中的微生物时,居然呈现出阳性。
不过很快就让反对派驳回了,所以至今没有一个定论。
可以判断的是,如果人类将来要移居外太空,火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当中既存在大量的固态水源,又与地球相似。

最关键的是,火星与地球的距离相比较其他行星,位置是最合适的,虽然对现在科技来说不太现实,但在将来可以实现大批量移民的想法。
火星究竟适不适合移民还需要科学家大量的研究,其中土壤成分就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土壤是否有剧毒?
从表面上来看,火星上的土壤就像是地球荒漠当中的砂石一样,科学家通过探测器对火星土壤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火星土壤当中蕴含大量的高氯酸盐。
高氯酸盐同样存在于地球的大自然中,它的主要用途是制作火箭原料,对人体有巨大的危害。

所以研究人员们并没有贸然将土壤带回地球研究,而是在远程操控探索器进行工作。
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大家不能确定在土壤当中是否存在还有的微生物或者病菌。
要知道,由于稀薄的大气层无产生很好的保温效果,火星的表面的平均温度在零下55℃左右,冬季的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143℃,昼夜温差大的惊人。
低温状态一直以来都有利于病毒的存活,比如地球的北极圈内的永久冻土当中就封存着几万年前的病毒,它们当中大部分都保留着基因链,等到冰雪融化之后又会复活过来。

远古病毒是恐怖的,对人类来说是致命的,而外星病毒更是未知的,人们对外星病毒的研究少之又少,一旦在地球当中扩散后果不堪设想。
科学界一直秉承的原则是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宇宙的探索每一步都关乎人类的命运,在研究的道路上急不得。
只有慢慢的推进认知的深入,人类才能更持久更稳定的认识神秘的宇宙。
人类未来
在茫茫宇宙当中存在许多与地球相似的星球,它们之中甚至还存在与地球相似的大气等资源,让人心动不已。

在目前的观测当中,这些与地球类似的星体都存在于太阳系之外,有的星体还在银河系之外。
它们都以光年为单位,动则几十上百,比起那些遥远的星球,人类可以更多地考虑当下。
人类对太空的的认知实在是太过狭小,在天文学界,虽然人类可观测宇宙的范围456亿光年,但人类踏足的领域也不过是太阳系的边界。
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在2012年的时候才刚刚跨越柯伊伯带,走出太阳系,这一趟旅程历经35年之久,它也许会走出奥尔特云到达更远的宇宙深处。

但是人类无法看到之后的影像,因为旅行者号已经快没有电了,在旅行者号上承载的有关人类的影像资料也会伴随着飞行器一同在冰冷的宇宙漂浮。
它们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等待它的可能是域外生命体,当然也有可能是未来人类的飞船。
人类的科技在不断进步,弦理论的出现,虫洞理论的完善,人类对空间的认知越来越深入。

在未来人类出行在宇宙当中也许并不需要像光速那样飞行,而是将空间折叠,一举跨越整个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