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曼先生的魔法课

一棵大树,主干粗壮,枝叶舒朗。全班孩子几乎都在树上。最粗的树枝承纳了6个人,有的坐,有的蹲。稍高处,两个女孩踩在一根枝丫上,时不时把头靠在一起,窃窃私语。平日爱好搏击的男孩跨坐在更高处,依然是一副硬汉模样。树底下还零零散散站着几个孩子。

巴赫曼先生也坐在树上。他手扶一根树枝侃侃而谈,看上去就像在上一节最平常的户外课。“昨天是最后一次评级商讨会。”他说,“经过老师们讨论,你们中的8个要去文理中学。”他点了8个孩子的名字:“大家觉得怎么样?”很快,一番简单交流结束。巴赫曼先生弹起吉他,和孩子们唱起童谣。镜头拉开,金色的阳光洒在枝叶上,微风轻拂白云,缓缓飘过湛蓝的天空。

如果你和我一样,跟随纪录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的镜头,在长达3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观摩了巴赫曼先生的课堂,聆听了他与学生们的日常交流,也陪着他一次次地和学生及学生家长讨论孩子的学习表现、交流升学前景,你就会明白这树上的一幕意味着什么。在德国,巴赫曼先生所说的文理中学学制8年,是考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必经之路。其他还有实科学校、综合性中学、普通中学等,学制分别为5-6年,更侧重职业教育。虽然那些没有被点到名的孩子,在中学阶段依然有机会再考进文理中学,获得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资格,但这一次“小升初”时的评级商讨依然带有初次教育分流性质,如巴赫曼先生的同事所说,它“决定了人生”。

带着全班同学在一棵树上交流“小升初”升学结果,这很“巴赫曼先生”。

巴赫曼先生的魔法课

65岁的巴赫曼先生任教于德国城市施塔特阿伦多夫。这座小城人口不过两万,其中七成有着移民背景,四分之一的人没有德国国籍。巴赫曼先生的这班学生就来自12个国家,有的出生即在德国,是移民二代,有的则刚随父母从保加利亚、土耳其等国辗转而来,连德语也说不上几句。他们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性格特点和学习进度都大不相同。更别说全是12-14岁的年纪,正值青春期,自我而又敏感。对任何老师而言,带这样一个班级都是极大的挑战。但巴赫曼先生似乎有一种魔法,学生们对他都亲昵而又尊敬。

在巴赫曼先生的阅读课上,学生可以靠在教室边的沙发上、坐在桌子上,甚至钻到座位底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安静读书。抓到白天上课打瞌睡的,如果问明事出有因,他也会特别许可她找个地方躺下好好睡一会儿。学生们起哄问他性经验,他就坦承“第一次”发生在17岁,然后似真似假地告诉他们,科学研究显示,人的智商越高,初次发生性行为的时间就越晚,一班学生们嘘声四起却又半信半疑。有学生说想做理发师,他认真发问:“了解理发师的收入模式吗?”“如果客人体味很重怎么办?”还一本正经提议:“你可以拿我练手。”然后一把扯下帽子,露出光秃秃的脑袋,和学生一起开怀大笑。

即便在德国、在身边同事的眼中,巴赫曼先生也“像个外星人”。他带着孩子们弹琴、唱歌、组乐队,帮他们协调关系、解决矛盾。他认为教授知识、指导学业只占教师工作的十分之一,剩下的十分之九才是真正重要而有意义的部分。

他会肯定拼写不太好的学生“很享受阅读”,发言不多的学生“每一次给的观点都很有趣”,也会特别感谢沉默寡言的学生“总是笑容灿烂,让我心情愉悦”。他温柔开解与同伴发生矛盾、满怀委屈的女孩:“有时你惹别人生气,不是因为你说了什么,而是因为你说的话触动了对方,让她想起了一些事。”他“逼”着心浮气躁、毛手毛脚的男孩去尝试小心翼翼地把石子一个个垒起来,还说:“成功之后可以发个朋友圈,写上巴赫曼先生很开心。”当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坦白,有时会因不想学习的想法而厌恶自己,他震惊而心痛:“不想学的时候就不学,让学习死一边去,考不好又怎么了?”

他和学生们探讨历史、社会、宗教、文化、性别等话题,引导他们敞开自我、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不带预设立场地接纳和包容他们的观点。但他也并非全无禁忌。在他的课堂上,不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会被点名批评,未经允许插话、打断别人会被罚离开教室。面对问题发生争执时,别想以“不为什么”“我不想说了”之类的话搪塞,巴赫曼先生有的是时间和耐心等一个真实的答案。“努力尝试去解释自己,发自肺腑地给一个回答,真诚地。”他说,“这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

“成绩只是一瞬间的影像,记录了像数学、英语这样微不足道的东西。它不是真正的你们,也无法代表你们。你们是很棒的年轻人,有着宝贵的真诚,以后也要继续坚守真诚。”巴赫曼先生曾如此对学生们说。这似乎才是他真正要教授他们的:真诚地面对他人,打破身份立场的束缚,发自真心地去了解对方,不带预设立场地给予尊重和接纳;同时,也要真诚地面对自我,不回避不掩饰,勇敢审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诚恳表达、时刻反思。真诚,正是巴赫曼先生带动这样一班身世背景各异的学生打破偏见,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彼此、共同成长的魔法,也是他赢得学生们爱与尊敬的魔力所在。

影片结尾,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围坐一圈道别。学生们和他握手、拥抱,然后一一走出教室。“我们在这间教室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做了有意义的事。”他们说。当最后一个学生也唱着自编的歌曲离开,即将结束自己教学生涯的巴赫曼先生独自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背对镜头,轻轻伸手拭去了眼角的一滴泪。

那个学生唱的是:“从前有一个巴赫曼先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121 字。

转载请注明: 巴赫曼先生的魔法课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