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没有故乡熟悉的万家灯火,她仍过得很有仪式感

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农历新年。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关注了“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传播,见证了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为火山喷发与海啸忧心……

而亲身经历了这些的他们,在海外还好吗?这个春节过得怎样?

“深海区”工作室推出一组微特写,听听海外过年的TA们讲述自己的年味、乡愁与新年的期盼。

今年的中国农历除夕,仍然是日本的工作日。对已经在东京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汪佳佳来说,这个特殊的日子从一早的忙碌开始:早起先送大儿子上幼儿园,然后回家带小儿子,张罗里里外外的事。

对她来说,身边虽然没有故乡熟悉的万家灯火,但却有盈盈光亮温暖心中角落: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好好去爱,与人生的种种起伏和解。这样的“日常”,便也是一种珍贵的“年味”。

自己的仪式感

疫情之下的东京,有些地方在悄悄改变。汪佳佳还记得,往年这个时候大街小巷的药妆店会营造出一种特别的年味,张灯结彩地欢迎中国游客。疫情发生后,这种热闹的场面已经不再。

东京没有故乡熟悉的万家灯火,她仍过得很有仪式感

东京著名的银座商业街已经没有多少游客身影。采访对象供图

但她依然有自己的仪式感:这一天总要吃中餐。中午一家人去了四川饭店,点了简单的麻婆豆腐、青椒肉丝等家常菜。“其实上个周末和另两家朋友聚过了,订了中华料理饭店的大包间,孩子们跑来跑去,算是热闹地提前过了节。”

除夕傍晚,汪佳佳又专门跑到东京著名的三越百货买饺子,可惜只有一家店在卖,而且只有白菜猪肉馅。“在日本可选的水饺种类太少了。”有两个孩子要照顾、自认厨艺不精的她也没准备年夜饭,“晚上吃水饺就当年夜饭了。”

东京没有故乡熟悉的万家灯火,她仍过得很有仪式感

汪佳佳专门去商场买了饺子。采访对象供图

这天最重要的事是问候老家的亲人。晚上,汪佳佳带着两个孩子给在中国的亲人打视频电话。“和爸妈视频主要就唠唠孩子,不敢说太煽情的话,怕大过年的掉眼泪。”她说,从小到大,过年给她的印象都是“人多事多”,但近两年因为疫情不能回国,反而非常迫切地渴望那种曾经远离的“烟火味”。

汪佳佳和爸爸妈妈很久没有见面了。疫情以来她没回去过,往年会来日本小住一个月的妈妈,也没有机会过来。她还记得自己妈妈并不擅长做饭,但包饺子还行。“希望明年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国内有人吐槽春晚不好看,但我觉得无所谓,能和家人一起看就满足了。”

她还想看春晚直播,但因为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没看成,只在几个亲友群里抢到了几个过年红包。在群里收到拜年的动图,再转发别的群里。“有的同学群里发红包,我都不敢抢,真是太久不见面了。”

未来在远方

疫情发生以来,汪佳佳和丈夫已经习惯了居家办公的生活。在她看来,过去一年生活中的最大变化是有了一个二胎宝宝。“因为疫情,医院不能陪产和探视,住院期间全程都是我一个人。在老家的妈妈也没法来日本照顾月子,我们夫妻带两个孩子,本以为会很艰难,结果没什么大问题,竟然挺过来了。”

“小婴儿第一次来这个世界,看到的人脸都是戴着口罩的。但很神奇的是,他能认出戴着口罩的爸爸妈妈。现在四个月,只通过眼睛,也能辩别出笑容,会对你咯咯大笑。”汪佳佳感慨,“不知几十年后,这代疫情中出生的孩子会怎么样。但我们作为父母,给他们的爱是一样的,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治愈也是一样的。”

“过去这一年有很多变化,有很多不容易。但过了这些坎以后,回过头看看也就那样。”汪佳佳说,“习惯了就好了,总能想到改善的方法。”

1月31日晚,东京的地标性建筑东京塔点亮了耀眼的“中国红”,以庆祝中国农历新年。去年东京塔亮起汉字“希望”,今年的汉字则是“未来”。担任现场活动主持人的福原爱感慨,“未来总是让人期待,未来总是在远方闪闪发光”。

东京没有故乡熟悉的万家灯火,她仍过得很有仪式感

东京铁塔点亮中国红。采访对象供图

东京没有故乡熟悉的万家灯火,她仍过得很有仪式感

横滨中华街充满春节气氛。图源:新华社

这也是汪佳佳对新年的期待。作为妈妈,她希望大儿子今年能顺利考上一所不错的小学。只要有时间,她坚持每天教儿子说中文,希望孩子将来能读懂妈妈的祖国。

而已经到来的虎年,还是她和丈夫的本命年。先后毕业于中国和日本著名大学、在一家知名咨询公司工作的汪佳佳决心要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我打算今年夏天结束产假,回归职场,希望自己当了两个孩子的妈妈,也照样做更好的自己。”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吴宇桢

编辑 深海贝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69 字。

转载请注明: 东京没有故乡熟悉的万家灯火,她仍过得很有仪式感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