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冬奥 冰雪奇缘 | 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冬奥会的发展与科技密不可分,无论是比赛设施、运动装备还是服务配套,无不渗透着科技元素。借助日新月异的科技力量,冬季体育运动的受众更加广泛,各国运动员更是如虎添翼,创造出越来越多令人惊叹的世界纪录。

(1)电子设备减少人为误判

科技融入冬奥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出现的。

现代奥运会恢复之初,很多项目的比赛采用的是手动计时方式。然而,手动计时存在的系统误差无法保证计时的准确性,而裁判员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也无法确保对运动员成绩判定的绝对公平性。为减少人为误判,1912年斯德哥尔摩夏奥会开始采用电子计时器。1948年第五届圣莫里茨冬奥会举办时,计时装置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东道主瑞士发挥了钟表业发达的优势,创造性地在各个赛场安装了巨大的自动计时装置,广受好评,为后来竞技体育比赛中广泛使用先进的计时设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温故冬奥 冰雪奇缘 | 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采用了人工造雪的方式弥补降雪不足。图为一辆拖拉机在运输人造雪。

1952年,第六届冬奥会在挪威奥斯陆举行,计算机首次在花滑比赛现场投入使用,主要用于统计多位裁判针对选手规定动作和自由滑比赛打出的分数,能够立刻进行显示。1960年第八届斯阔谷冬奥会举办时,花滑等比赛使用了“拉马克”电子计算机,每项比赛结束后,这种计算机几秒内就可以用英、法两种文字公布比赛成绩,同时附有运动员简历。如此一来,裁判统计工作大大减少,还缩短了成绩公布时间。

渐渐地,冬奥会比赛中启用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1972年第十一届札幌冬奥会举办时,高山滑雪等项目中使用了起滑指示器,滑雪接力赛中使用了时间读数系统,跳台滑雪项目中安装了起跳测速仪;2002年第十九届盐湖城冬奥会举办时,花滑项目引入了实时回放技术……这些科技电子产品有效提高了冬奥会的组织水平,也推动了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令比赛更加公平。

(2)科技助力运动员刷新世界纪录

在冬奥会历史上,每一项纪录的突破、成绩的刷新,既体现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也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

首先,更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运动技术令比赛成绩大大提高。1956年,在第七届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的跳台滑雪比赛中,芬兰队首次使用了空气力学跳法,在跳跃过程中双手紧贴身体,不再高举过头顶。1992年,在第十六届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的跳台滑雪比赛中,芬兰选手创造了新跳法,即在飞跃过程中让滑雪板的状态呈拉丁字母的“V”形,这一姿态可以增加近20%的飞行距离。事实上,芬兰选手托尼·涅米宁在大跳台最后一次试跳中飞跃了122米,比第2名选手多出5米,被誉为“阿尔贝维尔神奇之跳”。

温故冬奥 冰雪奇缘 | 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1956年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的跳台滑雪比赛中,芬兰队首次使用空气力学跳法,运动员在跳跃过程中双手紧贴身体,不再高举过头顶。

其次,运动器材的改进使运动员挑战极限成为可能。在1960年第八届斯阔谷冬奥会上,高山滑雪运动员让·维亚尔内在比赛中首次用金属制成的滑雪板替代了木制板,并以这种新装备获得高山滑雪速降比赛的金牌。在1994年第十七届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的越野滑雪比赛中,挪威运动员托马斯·阿尔斯加德用了一种特殊玻璃钢纤维制成的滑雪板,它的稳定性极好,可以把能量最大限度地转换到速度上去,最终,他借助这种滑雪板获得了男子30公里冠军。1998年第十八届长野冬奥会上,荷兰运动员在速滑比赛中大出风头,夺得5金4银2铜。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一种名叫“斯莱普”的新型冰刀,这是荷兰人用10年时间对冰刀进行改革的成果。这种冰刀的鞋跟与刀柄不再相互固定,而是活动式连接,从而加大了运动员的步幅,减少了阻力。由于使用了这种先进装备,荷兰选手在男子速滑5000米比赛中以6分22秒20的成绩夺冠,将世界纪录提高了7秒;在男子速滑10000米比赛中,荷兰选手又将世界纪录提高了15秒。荷兰人在这届冬奥会上获得了“飞翔的荷兰人”美誉。

温故冬奥 冰雪奇缘 | 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1960年斯阔谷冬奥会上,法国运动员让·维亚尔内在比赛中首次用金属制成的滑雪板替代了木制板,获得高山滑雪速降比赛冠军。图为他获得金牌后向观众挥手。

(3)实况转播带来沉浸式体验

冬奥会最初只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影响力较小,后来之所以广为人知,电视转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6年,在意大利科蒂纳丹佩佐举行的第七届冬奥会,是第一次进行电视实况转播的冬奥会。虽然当时电视转播的规模很小,时间也很短,而且还仅仅局限在美国,但观众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冬奥会现场。比如,开幕式举行时,意大利著名速滑运动员圭多·卡罗利高擎火炬滑向贵宾席,准备向意大利总统致敬,不料被一条用于电视转播的电线绊了一下,意外摔倒,好在他反应很快,随即起身,最终完成了点燃主火炬的重任。由于有了这届的转播经验,四年后斯阔谷冬奥会举行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5万美元的代价,取得了冬奥会的电视转播权,将商业性电视实况转播正式带入冬奥会。

温故冬奥 冰雪奇缘 | 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自1956年科蒂纳丹佩佐冬奥会首次进行电视实况转播后,冬奥会电视转播权逐渐商业化。图为美国电视台工作人员在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进行拍摄。

1968年,第十届冬奥会在法国格勒诺布尔举办时,首次以彩色电视信号进行转播,从此,电视转播走向了彩色的新时代,奥运会的画面更加亮丽。此后,电视转播范围不断扩大。1984年,第十四届萨拉热窝冬奥会举行,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上任后第一次主持奥运会开幕典礼,高关注度使得这届冬奥会电视转播权收入大幅度增加。为了提高电视转播收视率,1988年第十五届卡尔加里冬奥会举行时,将比赛日从12天延长至16天,横跨3个周末,这一做法在后来的冬奥会上得以延续。

伴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观看冬奥会的途径更加多元。2006年第二十届都灵冬奥会举办时,冬奥会视频直播首次可以在手机上观看。那时候,来自五大洲的18个国家提供了视频报道,生活在蒙古和阿塞拜疆的人们第一次能够通过电视观看全部比赛,比赛成绩成为互联网用户的热门搜索项之一。据统计,都灵2006冬奥官网页面浏览量达到7亿次,国际奥委会官网页面浏览量达3200万次。

到了2018年第二十三届平昌冬奥会,花滑、短道速滑、冰壶、冰球等大部分赛事直播已经用上了超高清电视直播技术,观众们的视觉体验更加真实。与此同时,VR直播也提供了全新的赛事观赏方式,观众们戴上VR头盔,可以实景收看运动员头盔摄像头的360度转播,这种沉浸式体验相当逼真。

(4)机器人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

伴随着全球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位于科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引入到冬奥会中,尤其在2018年第二十三届平昌冬奥会上,人工智能技术令人们享受到了更为快捷的服务。

这届冬奥会举办时,无论运动员还是观众,都可以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网上注册,通过手机上传照片登记人脸识别信息,到达比赛场馆后无需验证纸质票,直接刷脸进场,全程“无感通行”,免除了排队的烦恼。

温故冬奥 冰雪奇缘 | 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2018年平昌冬奥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在奥运村、媒体村和各个场馆配备了11种类型、85台机器人。图为冬奥圣火传递时,机器人成为火炬手。

据平昌冬奥组委介绍,整个冬奥会期间,在奥运村、媒体村和各个场馆共配有11种类型、85台机器人,它们负责提供指路、清洁、送水等服务。其中,在大会场馆里设有拍照机器人,它们可以记录下观众参与、观看冬奥会的状态,拍完照后输入邮箱地址就可以将照片发送到观众的邮箱中。各交通要道和场馆,配备的是带有翻译8种语言的人工智能翻译软件的机器人,它们不仅能识别语音,还能阅读并翻译图片中的文字。

(5)硬核打造北京“智慧冬奥”

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有多项硬核新科技提供支持。

冬奥会期间,奥林匹克中心区、延庆赛区、首钢园区将建成三大智慧示范园区,提供无人车售卖、无人车配送、无人车清扫和无人超市等服务。届时,场馆、园区景点等场所将引入智能机器人,为运动员、教练员提供自动跟随、行李运送、音乐互动表演等多种服务。冬奥村的大数据平台囊括了健康环境、综合能源、智能安防、智能服务等应用,水电气热能耗、安保情况、园区管线、公共安防等多方面实时信息都能第一时间掌控,任何一个点位出现异常都可以及时处理。

温故冬奥 冰雪奇缘 | 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2021年7月12日《北京日报》6版报道,我国自主研发的首辆雪车亮相,中国运动员有望首次使用国产雪车参加冬奥会比赛。

在环保方面,赛事交通服务用车将以安全为前提,最大限度应用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减少碳排放量。车辆类型包括氢燃料车、纯电动车、天然气车、混合动力车及传统能源车,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为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达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温故冬奥 冰雪奇缘 | 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2021年10月5日《北京日报》3版报道,在冬奥会延庆赛区及其外围保障区域,18项区级以上“科技冬奥”项目应用其中。

此外,拥有三维、秒级、多要素的气象监测系统和分钟级、百米级预报服务系统的“冬奥会气象条件预测保障关键技术”,将为冬奥会提供科学有效的气象服务。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速运动目标跟踪拍摄系统也将投入使用,该系统能快速锁定拍摄目标,并实现自动跟踪拍摄,满足高山速降运动员每小时170公里高速滑行时的特殊拍摄需求。

温故冬奥 冰雪奇缘 | 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2021年10月22日《北京日报》7版报道,2022年北京冬奥会合作伙伴中国联通在首钢园集中展示了基于5G技术研发的一系列创新应用成果,车路协同、无人零售车、云转播系统等科技冬奥项目亮相。

毫无疑问,注入了众多科技元素的北京冬奥会定是一届令人期待的“智慧冬奥”,我们翘首以盼。

参考资料:《奥林匹克进展——从雅典到雅典》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1924-2002)》

《冬季奥林匹克之旅》《1924-2014冰雪奥林匹克之城》

《冰雪追梦——话说世界冬奥会》、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本版部分供图:视觉中国

鸣谢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927 字。

转载请注明: 温故冬奥 冰雪奇缘 | 科技助力冬奥创造冰雪奇迹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