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神”背后的体育赛事不能盲目“比比比”丨立方观察

“梁神”背后的体育赛事不能盲目“比比比”丨立方观察

□ 丘眉

“和双十一一样,大家是接下来一直买买买,我是一直比比比。”

以上是被跑友圈称呼为“梁神”的梁晶,在2020江南百英里雪窦山越野赛获得冠军后接受采访所言。他又被称为“跑圈劳模”。经确认,梁晶是“5·22甘肃山地马拉松事故”21名遇难者之一。

梁晶的“比比比”是我国体育赛事勃兴的一个缩影,也是对商业化操作过热敲响的一次警钟。

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体育赛事正迎来第一次大爆发,展现出巨大的万亿市场,并成为城市发展、品牌塑造和影响力传播的重要抓手。

近些年来,一些城市通过办大赛,强体育、惠民生,让体育赛事成为其扩大对外交流、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有效载体。将赛事的活力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以赛事流量撬动投资消费增量,变高水平赛事的影响力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为城市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竞争新优势提供了全新的战略路径。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国家自上而下,近些年也再度强调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性,要求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为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吹上政策东风。

自2014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极大地推动了体育赛事活动蓬勃开展。

中国田径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每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数量接近2000场,经过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赛事接近5000场(新冠肺炎疫情前)。另据行业相关统计,其中越野跑赛事自2015年开始爆发,2016年是2015年的两倍,超过330场,此后一路增长。

但是,相关方面对于我国体育赛事的第一次爆发仍然预估不足。

2020年1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令第25号《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公布,该管理办法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出台的背景,就是自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以来,体育赛事呈现了始料未及的另一面:包括违规办赛、消极比赛、虚报信息、赛场暴力、使用兴奋剂等不良现象;暴露了当前体育赛事活动管理制度不健全、办赛参赛不规范、监管手段不完善、执法依据不充分等问题。为加强体育赛事活动服务和管理,体育总局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整合完善,并制定部门规章。

而就在“5·22甘肃山地马拉松事故”的前几天,5月17日,《体育总局 公安部关于加强体育赛场行为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正式发布,宣告将于6月1日起实施。

这一《意见》,是在《办法》相关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管理的体现,强调牢牢守住体育赛事活动风险的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体育赛事活动各方的合法权益,推进我国体育赛事规范、可持续开展,不断提高体育赛事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甘肃山地马拉松,是一场越野跑赛事,业界的进一步精准说法,更是极限运动类赛事,也就是“高危赛事”,理应从马拉松比赛中单独分出来单独进行审批,要有专业的越野团队进行路线勘察进行评级,对危险赛段,必须做好应急预案。

但是,在审批权取消后至今,山地越野跑等极限运动赛事亦被纳入马拉松赛事序列当中。

2020年9月16日,《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年度等级赛事和特色赛事评定办法》(以下简称《马拉松办法》)发布。其背景是为了提升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水平。

这一分级分类,更多着眼于商业化层面,而从专业角度着眼于安全、更加精准地进行分级分类并不明显。

山地越野跑,与大众普及型体育赛事不能混为一谈。但是,在《马拉松办法》中,山野跑被归类于一种更为商业化的表述“特色赛事”,只是单方面呈现了赛道鲜明的自然特色以及城市地标等的吸引。

“特色赛事”,显然有利于在城市营销、赛事营销等方面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但却降低了各方面潜意识中对“高危”的警惕与心理准备。

这场由中国田径协会授予“自然生态特色赛事”“中国马拉松铜牌赛事”的越野赛发生事故,是对蓬勃发展的体育赛事的一次深刻警示。

体育赛事尤其是极限运动赛事要发展,首先要系牢“安全带”。城市在借助推动地方发展时,不能盲目“比比比”。

见习编辑:杨志莹 | 审核:李震 | 总监:万军伟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49 字。

转载请注明: “梁神”背后的体育赛事不能盲目“比比比”丨立方观察 - 楠木轩